元代的山水画创作,初期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唐以来的山水画。钱选在青绿山水的创作中注入了文人画的笔法和意趣,表现了一种生拙之美;赵孟頫的山水画面貌多变,他广收古法,自创新机,成就极为突出;高克恭浑穆秀润的画风则来自他对董源、李成、米芾等人绘画的研究。元代中后期,则出现了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他们在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但是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和特色。元四家的山水画创作实践和理论,代表了此时山水画发展的主流,对明清乃至现代的山水画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移情寄兴手段的山水画,在元代画家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巧的探索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高峰。
■ 赵孟頫与高克恭的山水画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大都房山(今属北京)人,祖为西域人。历任刑部主事、大名路总管、太中大夫。他能诗善画,工山水、墨竹等。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巨、李成,兼数家之长于一身,被誉为"当代第一",与赵孟頫并称为"南赵北高"。主要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云横秀岭图》轴和《春山晴雨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春云晓霭图》轴、《横山晴霭图》卷、《墨竹坡石图》轴等。《云横秀岭图》绢本设色,画白云横岭的远山烟树及山下的溪桥坡岸,山顶用青绿横点,山石坡角多用披麻皴施以赭色,笔法凝重,墨色淋漓酣畅,为合参董、米二家的典型作品。此画为其至大二年(1309年)所作,时年高氏62岁,为去世前一年的作品,为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一改其早年作品"秀润有余而颇乏笔力"的缺憾。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在宋曾任小职,入元后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据载,他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赵孟頫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均有很深造诣,以书画成绩最为突出。其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山水、人物、竹石、花鸟均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十分精彩。其绘画继承前代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自成面貌。赵孟頫主张作画要有"古意",倡导"书画同源",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并主张师法自然,提出"到处云山是吾师"的口号。他的理论和创作对元、明、清三代都有极大影响。赵孟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绘画精品,传世山水画作品主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的《幼舆丘壑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鹊华秋色图》卷、上海博物馆藏《重江叠嶂图》卷和《吴兴清远图》卷以及故宫博物院藏的《水村图》卷等。设色纸本的《鹊华秋色图》卷是赵孟頫传世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该画描绘济南郊区的鹊山、华不注山及其周围景物,采取平远法构图。整幅作品笔法潇洒、设色明丽,山石、坡岸等用披麻皴或荷叶皴,山头则用青绿皴染,树木、屋舍等则描画精细,以青、赭、红、绿等多色渲染,富于节奏感,风格古雅俊秀,代表了其师法古人与造化,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的风貌。
■ 元人物画
元代的人物画相对山水、花鸟题材而言,少了一些,但仍不乏高手。其中的刘贯道、何澄、钱选、赵孟頫、任仁发、王振鹏、周朗、颜辉、张渥、卫九鼎、王绎等人都在人物画方面各有所长。刘贯道、何澄、王振鹏属宫廷画家,多以前代和古人法为师。钱选的人物画衣纹多用游丝描,稳而不滞,有古朴之风。赵孟頫、任仁发皆为人马画名手。周朗于元代中后期间名重一时,笔法潇洒,设色淡雅,有唐人遗意。王绎以善作肖像出名,造型准确生动,于肖像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又号江海客,祖籍淮南,居杭州,生卒不详,大约活动于元代至正年间。张渥多才多艺,但屡试不第,遂专心于诗画,以白描人物著称于世。画法师李公麟,有"妙绝当世"之称。在人物画不很兴旺的元代,他的创作显得尤为突出。传世作品有《九歌图》(存世三本,分别藏于吉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及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据张渥自题临自李公麟本。三图在人物布局上略有不同,但笔法完全一致,用笔流利潇洒,人物意态生动有致,足见张渥人物画水平之高。另有《雪夜访戴图》轴藏于上海博物馆。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其先为睦州人,寓居杭州,生卒不详,是生活于元末的著名肖像画家。据载,其十二、三岁时已"能丹青,亦能写真",画像"非惟貌人之形似,亦具得人之神气。"著有《写像秘诀》一文,总结其实际经验。其存世作品仅与倪瓒合作的《杨竹西小像》,藏于故宫博物院。该画纸本墨笔,王绎画像,倪瓒补松石。有倪瓒书款题记,后有元代诸家题跋,是流传有绪的杰作。画元末寄情诗酒,放浪松竹坡石间的杨谦肖像。人物面部以细笔淡墨勾描,衣纹则用极简练的铁线描法,造型准确传神,突出表现了杨谦的高洁不凡。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属上海)人。擅水利之事。历任都水佣田使司副使、中宪大夫、浙东道宣慰使司副使等,吏事之余,从事绘画创作。鞍马、人物、花鸟等均长。画人马师法唐人及宋李公麟,与赵孟頫齐名。传世主要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出圉图》卷、《二马图》卷、《张果见明皇》卷等。《出圉图》描绘马官牵马出圉(养马的地方)的情景。画四匹毛色不同,姿态各异的骏马,西域马官三人,碧睛虬髯,唐人装束。用游丝描法,用笔工细圆劲,设色明净古雅,意态生动。《张果见明皇图》以传说故事为题材,描绘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唐玄宗面前施展本领的情形,线条简练刚劲,人物刻画生动,设色古雅明丽。
◆颜辉,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详。擅画道释人物,亦工山水。笔法粗犷,有梁楷遗法,以水墨画居多。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水月观音图》轴、《李仙图》,河南省博物馆藏《山水图》轴等。其画李铁拐,表现褴褛衣衫下的精神品格,神情肃穆。
■ 元代花鸟画
同样适于寄情表意的花鸟画,也在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发展而发生了显著变化,墨笔花鸟及梅兰竹石题材的广泛流行就是突出的标志之一。元代的许多山水画家也兼擅花鸟,画家们更加注重画面的自然天趣,设色也比较素雅。工笔花鸟则没有得到大的发展,钱选、陈琳、王渊、张中等人以花鸟闻名。他们都是在前代的院体基础之上进行了改变和突破。钱选花鸟清润淡雅,晚年水墨花鸟更是不假雕饰;王渊变黄派工整富丽为简逸秀淡,易色为墨;陈琳、张中则以粗简为特色。画枯木竹石有名的大多是山水画家,赵孟頫、柯九思、吴镇、顾安、李衎、倪瓒等都是个中高手,皆在文同影响下而有发展变化。张逊的双勾竹在元代几成绝响。画梅著称的有邹复雷、王冕等。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生卒不详,主要活动于元代中后期。善画山水、人物,尤精花鸟竹石,山水师郭熙,花鸟师黄筌,但改黄筌之设色工细之法为水墨晕染,自成一格,在元代及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鸡图》、《墨牡丹图》、山西省博物馆藏《花鸟》轴、上海博物馆藏《花竹禽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图》轴等。《山桃锦鸡图》画山桃修竹下的两只锦鸡,背景为坡石溪水,春意盎然。结构严谨,笔法沉稳凝练而又清劲秀润,是王渊水墨花鸟代表作。其弟子臧良也能传其法,有《草虫图》传世。
◆李衎(1244-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曾为小吏,后累官至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晚年辞官后居维扬。卒后封蓟国公。善画枯木竹石,墨竹初师金代王庭筠之子王曼卿,后学文同,双钩设色竹师唐代李颇,极富盛名。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图》卷(后半卷藏于故宫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双钩竹图》轴、《沐雨图》轴、《新篁图》轴、《墨竹图》卷(以上藏故宫博物院)和《新篁树石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四清图》是李衎65岁时所画,用笔沉着稳健,墨色淋漓清润,将各种竹子的姿态及竹子的新老枯荣都表现得十分真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并著有《息斋竹谱》传世,是他画竹经验的总结。其子李士行继承家学,传世作品有《乔松竹石图》轴等,画法出于乃父,惟功力稍差。
◆钱选(13世纪至14世纪初),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霅溪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进士,工诗、书、画,以绘画成就最为突出,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鞍马等均深有造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与赵孟頫同里,并称为"吴兴八俊"。入元后隐居不仕,潜心作画以终其身。他的绘画继承前代传统,山水花鸟师赵昌,青绿山水师赵千里,广泛吸收前贤经验而自出新意。主张作画要体现文人的气质,即所谓"士气",力图摆脱对于形似的刻意追求,这种主张在元初画坛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影响。传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浮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卷、《八花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花鸟》卷和《白莲花图》卷(山东朱檀墓出土,藏山东省博物馆)等。《八花图》是钱选早期花卉代表作,此图继承了宋代院体画法,笔法精工细密但富于文人画的气质。《白莲花图》卷为水墨淡设色,变早期的工丽为放逸。这种画法对明清水墨花卉画有较大影响。
◆赵孟頫在古木竹石和花鸟画方面,也是具有突出成就的高手。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秀石疏林图》卷和《古木竹石图》轴。《秀石疏林图》纸本墨笔,画巨石周围分布数株古木丛篁,用飞白法画巨石,表现了巨石的坚硬质感;用圆劲的笔法画古木,表现了了树木挺劲的枝干;用峭利的笔法画竹叶,表现了竹的潇洒。充分施展了书法笔墨在绘画中的效用。他在此画后的跋中题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进一步阐明了唐代张彦远关于书画同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以来文人画创作的风气。此外,上海博物馆藏的赵孟頫《出墙图》以青色写竹,故宫博物院藏《幽篁戴胜图》则笔法工细,得院体花鸟画法遗意。赵室一门中,许多人都是著名的书画家,其妻管道昇(1262-1319),字仲姬,善画竹,是古代最有名的女画家之一,书画均学赵孟頫。故宫博物院藏其《墨竹》卷,笔法尖劲。其子赵雍(1289-?),字仲穆,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书画得家法,均有较高成就。与其父一样多才多艺,并精于鉴赏。存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松溪钓艇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竹石图》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官至奎章阁鉴书博士,是元代极有眼力的书画鉴赏家。博学多能,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声誉。善画墨竹,师法文同、李衎,也善墨花。传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阁墨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双竹图》轴等。此两幅均仿文同法,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前图枝干挺劲,笔墨浑厚沉着,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为其后期代表作。
◆郭畀(1280-1335),字天锡,号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历任饶州路鄱阳书院山长、处州青田县腊原巡检等职。工书画,书法学赵孟頫,山水有米家风范,尤善竹木窠石。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顾安(1289-1364),字定之,自号迂訥老人。祖籍淮东,平江(苏州)人。曾人泉州路判官等职。以善画竹闻名于世,尤其喜画风竹新篁。画法综合文同及赵孟頫、李衎、柯九思诸家所长,自成面貌。传世主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图》轴、《新篁图》、《风雨竹图》、《墨笔竹石》轴等。《幽篁秀石图》轴画秀石一块,玲珑剔透,连勾带染,不见笔墨痕迹,石后丛篁林立,竹叶飘摇,是顾安墨竹代表作。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农家,屡试不第后,遁迹江湖,遍游名山大川。后归隐九里山,朱元璋进军浙东时出山,任谘议参军,不久病死。他能诗善画,尤工于墨梅,继承了南宋扬无咎之法并推崇华光和尚所画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没骨梅花是其首创。他的画梅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并著有《梅谱》传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画梅经验。传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墨梅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图》轴等。《墨梅图》是《元五家合绘》卷中的一段,纸本墨笔,画枝干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势,淡墨点花瓣,浓墨勾蕊,显得极为清润。并有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得益彰,画家借画墨梅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
◆元四家中的吴镇和倪瓒也都善画竹石题材。吴镇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竹谱册》传世,共22幅,各有姿态,笔法简洁苍劲,为其竹石代表作。倪瓒的竹石画也极负盛名。传世竹石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竹枝图》卷、《怪石丛篁图》轴等。《竹枝图》画修竹一枝,以秃笔浓墨画成,笔墨瘦劲苍健,表现了新竹的秀嫩潇洒之姿。倪瓒画竹,往往超乎于形似之外,着重抒发"胸中逸气",自题其画竹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 元代壁画
契丹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渐使用棺木墓室丧葬制度,壁画亦随之在辽墓中不断出现。位于今天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庆陵,包括辽圣宗、辽兴宗、道宗的坟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壁画墓。圣宗的东陵墓室绘有四时山水、群臣肖像及装饰纹样,显示了创作者对自然形象的熟悉和精湛的技巧。近年来在辽宁、吉林、内蒙、河北等地发现了不少辽代壁画墓。早期墓室中多画游牧生活和草原风光,中晚期墓室则更多地描绘出行、宴饮、仪仗、散乐及奇花、瑞禽和门神等图像,画风趋向严谨,技巧也有明显提高。如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1号墓壁画、河北宣化张世卿墓壁画等。
佛教在金的时候颇为盛行,因此,寺庙建筑上的壁画仍具有相当规模,但是保存至今保存完整的却不多了。保存较好,艺术水平较高的有山西朔县崇福寺弥勒殿内的说法图、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四壁保存的佛传、鬼子母经变图等,其中,后者将种种的故事安排于青绿山水界画之中,描绘出大量的城乡社会场景,宛若一幅金代风俗画。
元代的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利用保护的政策,喇嘛教受到高度尊崇,道教亦有显赫的地位,寺观规模不断扩大,所以壁画仍显示出相当的规模。敦煌及山西一带尚有不少遗存。重要的有敦煌第3窟等元代窟,山西稷山兴化寺、青龙寺,赵城广胜寺以及原在永济,今迁芮城的永乐宫等。尤以永乐宫的壁画最为壮观,在三清殿壁上绘有《朝元图》,描绘了280多个神像,纯阳殿四壁则描绘有传说中的道教神仙吕洞宾的故事,其中汉钟离度吕洞宾一幅对心理状态的刻划尤为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