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的辨伪最重要的是要熟悉各个时代风格共性和代表书家的个性。书法作伪的共同特点一是用笔拘谨放不开,二是结构松散不紧凑,三是意境死板缺少精气神。
·看书画是否有名款,对有名款的作者是否熟悉,是否掌握对应的标准器和参照系。如是,则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简称“四看”:一看内容,二看画风,三看材质,四看装裱。
所谓中国古代书画,是指清代以前历朝历代的书画。按历史顺序,可分为唐以前、两宋、元、明、清。再细则可划分为北宋、南宋、明早/中/晚期、清早/中/晚期。由于沧海桑田、天灾人祸,流传至今的古代书画,无论真迹还是伪品,元代以前的已很难见到,大多属明清两代。
中国古代书画作伪和辨伪都有相当历史,明人张丑在他的《清河书画舫》中提出:“鉴赏书画要诀,古今不传之秘,大都由四,特为拈出。书法以筋骨为神,不当但求形似;画面以理趣为主,类可徒尚气色?此其一。夷考宣和、绍兴、明昌之睿赏,并及宝晋欧波,清闲之品题,举一例百,在今犹昔,此其二。只有千年纸,曾无千岁绢。收藏家轻重攸分,易求古净纸,难觅旧素绢。展玩时,真伪当辨,此其三。名流韵士,竟以仿效见奇,取圣通人,端在于此。俗子敝夫,专以临摹藏拙,遗讥有识,岂不有兹,此其四。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命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 他观点精辟,也总结了许多经验。历史上确有某些著名鉴定家,打开画的“一尺”或“半尺”即可判定真伪,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深的功力是建立在他们的渊博学识、丰富经验,以及头脑中积累的鲜明的“标准器”和“参照系”基础上的。
古代书画辨伪的具体操作步骤
“标准器”和“参照系”知识储备不可少
古代书画“标准器”和“参照系”的建立与近当代书画相比,有几个方面的知识必不可少:
1. 古代的建筑、服饰、器皿、官职称谓等凝固的的历史美术符号记忆。
2. 一些古代重要书画流派的形成与画风的传承路径。
3. 中国历史、美术史和书画史,如能旁及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等更好。
4.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画家的生卒、斋号、字号、室名。
5. 一些著名书画家的独特风格等。
有名款的要“四看”
那么,面对一件需辨伪的古代绘画,应该如何具体操作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每个人掌握的标准器和参照系会有所差异,操作习惯也不同。以笔者的体验,首先要看书画是否有名款,对有名款的作者是否熟悉,是否掌握对应的标准器和参照系。如是,则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简称“四看”:一看画风,二看内容,三看材质,四看装裱。
一看内容,看内容主要是解决个人风格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问题。画面内容往往包含很多,除去主题,还有纪年、避讳、款识、建筑服饰、官职称谓、印鉴题跋等等。如避讳作为一种特殊现象,在古书画鉴定中就有重要作用,清初“四王”之一的王鉴,字玄照,在康熙元年(1622)之前的作品,属款印章用“玄照”,康熙皇帝玄烨当朝后即避同音讳,改用“圆照”或“元照”,因此从款印就可以判别其作品年代和真伪。避讳有同意、同音、缺笔几种方法,应努力掌握。官职称谓,各朝有别,如明代中期某著名书画家作品款称“仁兄大人雅嘱”,则必伪无疑,因为这种称谓清初才有,乾隆以后开始盛行。
二看画风,看画风的过程实际是解决作品作者与我们已掌握的其个人风格是否符合的比对过程。即抓住关键,从研究作品笔法墨性入手。如其喜用新笔或秃笔,硬笔或软笔;用笔擅用中锋还是偏锋;运笔也有急缓、轻重之别;转折也有方圆、虚实之分等。而墨性从笔法中来,是笔法的具体体现,但也与书画家所处时代及个人爱好紧密相关。应该强调,不同画种,笔墨功夫会有不同侧重,人物画重在线描,山水画重在皴擦,花鸟画重在勾勒。整幅画的精华,人物画贵在传神,花鸟画贵在生动,山水画贵在意境。只有表现出灵性与神韵的画,才是上品。
三看材质,看材质主要解决时代特征是否相合问题。正常情况,某个时代的书画家应该使用符合其时代的纸绢、墨色作画。有时使用前代材料也合乎情理,因为材料会有历史遗存。但如果前朝书画家使用后代材料,则是不可能的。不论清初以前哪位书画家在腊笺纸上的作品,均可立判为伪,因为腊笺这种材质是乾隆以后,嘉、道开始盛行的。所以书画作伪者造前朝书画,或者选用前代遗存的古旧材质(因古纸古绢等已稀缺昂贵,此种渐少),或者将当朝纸绢等材料作伪作旧,(这是当下古旧书画作伪大量使用的)。古纸绢的做旧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日晒雨淋”法,一种“烟熏火燎”法,一种“药浸水泡”法。 “日晒雨淋”是古物做旧的一种原始做法,就是把纸绢有意放在阳光下暴晒,再放在小雨中淋湿,反复操作,加速纸绢的老化;“烟熏火燎”则是将新纸绢放在厨房灶间,以烟污熏染造成纸绢的陈旧;“药浸水泡”是用栀子、茶叶、高锰酸钾等制成水溶液浸泡或喷洒,将纸绢做成偏黄、偏红、偏黑等旧色。无论哪种做旧方法,都系人力强为,与自然老化不同,必定会在平整、手感、光滑、颜色、柔韧和渗透性等各方面留下破绽。目前经常能见到一些古旧字画的纸绢暗黑破旧,材料易脆易断、画面斑驳不堪,都是做旧过头所致。真正的古旧书画,由于历经时空洗礼、自然磨损,在材料表面会形成一种“包浆”,这种包浆,光亮平滑、古香古色,有的还会伴有一种独特历史遗存气味。因为它是自然功力所致,所以自然、纯朴,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与人为做旧存在根本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望、闻、触、照来辨别。尤其是照,借助日光或其它强光直照或侧照书画材料,既能看清表面,也能像透视一样观察内部组织,不但能发现做旧留下的水渍色晕,深浅不匀,里外不一,同时还可能发现虽然真是古旧材料,但其书画经过后人动手,有挖款、改款、填款、画心更换等各种古书画作伪的痕迹。如果条件允许,用针挑看材质内部也是验看其新旧的有效办法。
四看装裱,也是要解决年代问题。据画史记载,宋徽宗时挂轴盛行,采用的特点是“宣和装”。它有固定的装裱格式,而且一定钤盖宋徽宗的“宣和七玺”。此后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装裱也有不同特色。装裱可从不同形制、不同时间两方面辅助判断书画真伪。形制的产生发展随历朝历代而不同,笔者就曾发现过赵孟頫和徐渭的对联,不必详查即可立判为伪,因为对联这种形制是在清代才开始盛行的。古代书画最讲究原装原裱,但除宫藏遗留外,明以前的书画大多经过重装,原装原裱已很少见。清中晚期以后原装裱还经常可以见到。通过装裱作伪最常见的是“穿旧袍”,也有称“套棺材”的,即将作伪的古书画装入已换掉画心的原装裱套中,现在一些人高价收购旧裱套、旧裱头,都是专做此用。见到看似“原装旧裱”的古书画,要对画心与裱套的衔接缝合处仔细验看,以免上当。
有无“著录”要注意
此外,与书画本身无关的“著录”也值得注意。古代书画流传至今,著录很多,最重要的著录有两种:一是官方著录,主要是宫廷收藏,如宋《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集录魏晋以来书画名迹共7636件。清朝几代帝王组织编成的《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继之的续编、三编等,内容宏大,记录详尽。它们都有很大参考价值。二是著名收藏鉴赏家的著录,如宋代米芾的《书史》、《画史》,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明代文徵明的《停云阁帖》,清代孙承泽的《庚子消夏录》,高士奇的《江村消夏录》,安岐的《墨缘汇观》,顾文彬的《过云楼书画记》,庞元济的《虚斋名画录》;近代吴湖帆的《梅景书屋书画目录》、张伯驹的《丛碧书画录》,及当代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等,都从不同方面对古书画的真伪、流传进行了记录和验证。2009年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上拍的八大《仿倪山水》(图1),估价1400万至1600万,成交价8400万人民币。这是内地有拍卖以来中国书画的最高价,它的多次著录以及被著名收藏家家王季迁、王方宇收藏过,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一般讲,通过“四看”,一件古代名家书画基本可以做出真伪的判定了。
无款作品断代考证是关键
对于无款或虽有款但却不熟悉的古代书画作品,由于我们头脑中没有它的“标准器”,所以要相对麻烦一些。在进行“四看”的同时,往往需要与大量的考证工作交互进行。根据文献资料、做进一步判断,但要注意这种文献资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而且“四看”的顺序与前面不同。通常是先断代,后断人,即要先看内容,次看材质,三看装裱,最后看画风,在确定作品年代的前提下,研究作品画风流派、笔墨传承、技艺高低,结合通过考证所掌握的作者书画个性特点,最后给出结论。
书法辨伪熟悉代表书家的个性是关键
古代书法辨伪相对绘画要容易一点,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汉字书体区别明显,篆、隶、楷、行、草,各有不同特征。篆书用笔纯用中锋,笔势回转流畅,显得朴茂端重,以弧笔为特征。隶书则中锋、侧锋并用,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以波折见其长。楷书也是中锋、侧锋并用,平稳方正,讲究长短结合,曲直并举。草书又分为多种,以章草最为规矩,是从汉隶演化而来,笔画字体独立,兼具隶书笔意;以狂草最为自由,跌宕起伏,连绵不断,只有少数书家擅于书写。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应用最广泛的书体。二是朝代气象清晰:晋尚韵,唐尚法,元追古(晋)、明求势,清书碑帖并举。每个朝代都有鲜明主流书风和代表书家可供参照。三是书法作品存世较绘画作品要少(当然书画同源,许多书画家是合二为一的),在需要辨析作品的总体数量上,书法要少于绘画。四是书法作品的作伪要比绘画难,绘画可以加墨添色、覆盖涂改,书法却不能。“画易仿、书难摹”,一些高手作伪,往往要写好款后再作画,就是这个道理。
书法作品的辨伪最重要的是要熟悉各个时代风格共性和代表书家的个性。书法作伪的共同特点一是用笔拘谨放不开,二是结构松散不紧凑,三是意境死板缺少精气神。具体辨伪操作过程应与绘画相同。如图2、图3为两幅明代著名书家王铎作品,我们仅从四看之一“画风”,入手,就可辨别真伪。图2运笔沉着稳健、灵动流畅,笔连处顺势、笔断处意连。结体奇正相依,收放自如。布局从容不迫,错落有致。而第一笔正是王铎区别于其他书家的突出用墨特征——浓墨开篇;属款也是王铎常见体。整幅作品气势奔腾,和谐统一,充满力度与美感,完全符合王铎典型书风,应确认真迹无疑。图3则用笔板涩,笔画粗糙;结字生硬,浮躁紧张;笔不敢勾连,墨不敢浸染;通篇死涩,无有王铎功力深遂,气势磅礴之象;属款更与王铎习惯异类,应属相差甚远之伪品。
辨伪要“一票否决”
诚如上,有许多古代书画作品的判伪并不一定都要经过“四看”全过程,都要“全票通过”,而是只要某一项指标认定,或明显违反常理,就可“一票否决”。如果一位明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所书是清代人诗句,那真伪还要问吗?吴门四家的唐伯虎,因生于明成化庚寅年(1470),属虎,故名唐寅,他有多种题材的画,但因避讳属相,从来不画虎。后人以为唐伯虎一定画虎,所以造了不少伪品,笔者在书画鉴定活动中,就已见到5幅以上清代和现代仿的唐伯虎画的虎,这就叫“一眼假”。对个人风格特别突出的书画家作品判断,有时还有捷径可走,如清代郑板桥以画竹石著称,但是郑板桥画石头不点苔,偶尔一两次点苔,都是有原因的。若见他画的石头上点苔,则要特别留心。(图4图5均为伪品)。有些特殊的标志或符号记忆,一旦合理运用,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书画家生卒年月、字号、斋号等等。笔者就曾在京城某大型拍卖公司2004年秋季拍卖会图录上发现一件注为明代汪瑞图、崔樵的扇面“秋山茅亭”(如图6),估价为3-5万人民币。明代汪瑞图、崔樵,从未听说,经到现场观看原作才恍然大悟,扇面落款为“崇祯癸酉冬日为鸣六先生 瑞图”,钤一白文印,拍卖公司误将印读为“汪”,所以署名汪瑞图。细查落款乃典型明代张瑞图楷书书风,印章正确应读为“二水”,而“二水”正是张瑞图号。张瑞图,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探花,明末四大书家之一。书法奇绝,钟、王之外另辟蹊径。亦擅丹青,工山水,法黄公望,苍劲有骨,点染清逸,饶有意趣。绘画偶然兴至所为,因此传世作品极少,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处仅有馆藏十余件,扇面更为少见。细审此扇画作于崇祯癸酉年(1633),是张瑞图63岁隐退后所作。寥寥数笔,山石、树木跃然于纸上,笔简意繁,境界灵动,黄公望及前代书画大师遗风可寻,而且款章皆精,历经近400年,品相完好。实为罕见精品。作品从2万元起拍,响应并不热烈,拍至4万元时,只剩我们两位买家互不相让,最后争到将近20万元,我才如愿以偿收入囊中,也算拣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漏”。
必备工具书清单
在古代书画辨伪实践活动中,工具书必不可少。现将经常使用的列出:《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海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 (朱保炯、谢沛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浙江古籍出版社)。此外,《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其他工具书均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