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成宫醴泉铭》,白纸镶边剪裱本,共26开,每半开纵20.9厘米,横13.9厘米。
唐碑,魏徵撰,欧阳询书,碑额篆书,碑文楷书,24行,行50字。碑高2.44米,宽1.18米。贞观六年(632年)六月立于麟游(今在陕西宝鸡东北)九成宫。今石尚存,但经剜凿,损泐过多,已非原貌。故宫藏北宋拓本为高士奇、赵怀王所藏明驸马李祺本,碑文第三行“云霞蔽虧”的“蔽虧”二字完好(见第五开),“长廊四起”的“四”字完好(见第四开),为现存善本之最。
九成宫是隋、唐帝王避暑的行宫,隋称仁寿宫,贞观中改称九成宫,永徽间又更名万年宫。碑载:贞观七年四月唐太宗到此,“曆覽台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爲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说明了醴泉的由来。铭末曰:“黃屋非貴,天下爲憂。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颂中有劝,是魏徵对太宗的谏语。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所写,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用圆笔,显得圆融流畅。写弯钩用转法,曲圆较长,适成全字有力的支撑。这些表现了溶隶于楷的特点,正如郭尚先所评:“《醴泉铭》高华浑补,体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因此千余年来,此碑成为人们临习楷书的范本。
宋欧阳修《集古录》、洪适《隶释》,清阮元《汉延熹西岳华山庙碑考》,朱文钧《欧斋石墨题跋》,张彦生《善本碑帖录》,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等书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