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丁之方
不久前,受邀参加一个在上海举行的专业钟表座谈会,当主持人让我说一下有关钟表收藏的门槛时,我的结论是至少起步收藏是没有门槛的。显然,当场的其他几位业内资深行家也十分赞同我的说法。
关于钟表收藏,在中国的收藏界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据说出自刚刚辞世的香港专业钟表媒体人钟咏麟——没有十万元不要与我谈收藏。不少过来人补充说,以今天的价格来衡量,似乎应该在此基础上翻一番——没有二十万难言收藏。真的需要花这么多钱吗?我确实认识一些在钟表方面花了上千万甚至更多的藏家,但也认识不少只花费了不到万元,专门收藏有趣的斯沃琪塑料手表的朋友。说起来,中国似乎至今没有类似于斯沃琪收藏协会这样的入门简单的钟表收藏组织,但我始终觉得,只要有本人有兴趣自可以收藏一些便宜但富于文化色彩的钟表,或者钟表的周边产品——从免费的宣传与产品手册、各种促销的小礼品到各种相关的书刊与文字资料。其实,一些著名的藏家往往不分百达翡丽的三问表3939或者无名厂家的塑料电子多功能运动表都来者不拒,戴着斯沃琪也如大牌万年历一样兴高采烈,这足以证明在他们的眼里只要产品有趣就值得买来藏着,与其售价的高低实在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
另一个关于收藏的误解,是必须要有数百甚至上千款的藏品才能够成为收藏,只有几只表的人只能够称为爱好者。这其实也是一种大大的误解。举个例子,著名的珐琅表收藏大家、前香港汇丰银行主席沈弼(Sandberg)男爵在将自己的藏品拍卖之前曾经在香港举办过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展览,共有433件展品,被人们传诵一时。沈弼被认为是这一领域里的绝对大家,以其充裕的财力,藏品也仅数百,其成就当然远远超过了拥有上千藏品的新晋藏家。其实,在不少欧美藏家的眼里,藏品的多少并不会被人特别关注,重要的是你研究些什么——是技术,还是藏品背后的历史,只要能够围绕着藏品阐发出一些道理,或者能够与圈内朋友互相交流一些看法,就能够成为一定范围内的意见领袖,甚至于成为受人瞩目的权威。
关于围绕着收藏的研究,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深奥之处,有时候甚至只要把一些有着一定关联性的东西组合起来,如将某位少有人知的工匠的个人资料与他制造的产品组合起来,或者将某只船钟的制造、维修记录与相应的轮船资料组合起来,就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研究者。这里,值得推荐的是一个名叫Keya Morgan(基亚•摩根)的美国藏家——他所收藏的都是名人用过的手表,而且有着丰富的文件能够证明该表曾经为某名人所使用。比如摩根在收藏了梦露的欧米茄表的同时,还买进了其曾经的丈夫、纽约杨基队的棒球强击手“摇摆迪马乔”拥有的众多手表和其它物品。后者包括一块白金芝柏表,它的表盘上有一个纽约大都会队的标志,是在1968年的Old Timers, Day赠送给迪马乔的。他显然从未戴过该表,所以表是全新的。此外,摩根说还拥有迪马乔的护照(盖有南非、日本、德国和其它国家的签章)、驾照以及他放在钱包中的梦露的照片。如此的收藏,其实为后人准备了一份很好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