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甬沪
拥挤的地铁车厢,一位手提“LV”的与另一个背着“LV”的人争吵正酣;嘈杂的火锅店,穿“GUCCI”的与穿“PRADA”的两个半老徐娘因汤水溅衣而扭成一团……此情此景,众人大多摇头呈无奈状,而有些看客则是惊讶甚至惊愕。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惊讶惊愕者看出了什么门道?
海外朋友说,每每在某某奢侈品专卖店门口看到同胞排着队被绳子圈着,赶鸭式地一批批“限购”时,十分胸闷。奢侈品作为“贵族”阶层的物品,说穿了缘于它象征了地位、权力、身份或高人一等。今天一部分新贵炫耀并以享受“奢侈”来提升自身形象,抬高社会地位,本也无可厚非。然而不明奢侈品中蕴含的历史渊源、功能定位、品牌属性及消费层级等,则必然要闹笑话。
与欧洲朋友聊奢侈品时,某雇员说,我们的品牌也算是奢侈品中的大腕,但某某款式则是一些“特殊人群”的“专爱”,开发此档系列款式,原想以不同的“价位”来获得更多的拥有者,而这一款式因被某些特殊人群广泛拥有,于是也成了这一层次的符号。就如当年皮裙因被某种人群特别喜好,很快地就被更多女性鄙视而弃用。国门洞开,奢侈品走近身边,量力而行选购本可给人“享受”,即使某些新贵把拥有奢侈品当作生意场上财势的手段,并以此来维系和创造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网络,也无须他人说三道四。但是钱多人不能傻啊!奢侈品中“阶层”符号特强,张冠李戴,闹的不仅仅是笑话。
比利时一位朋友(他与其父亲承袭着16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说,常常看到一些中国雇员第一天上班就穿“博柏利”风衣、“范思哲”衣衫而不解,即使是自己的妻子穿,他也不赞成。那年他来广州,在小摊上买件“奢侈品”,说,明天与某某谈判时穿一下,而回国后绝不再穿。他认为,结婚的钻戒、项链可以出自“蒂芙尼”等,但也不能招摇示众。然而,我们的同胞更多的是炫耀。在香港开公司的朋友程先生说,他经常要为一掷几十万且说不出什么品牌名称的朋友做代购,他们只要最贵的。戴表的新贵们常在饭局中向认识与不认识的“扫盲”:这是“江诗丹顿”,那是“欧米茄”……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穿上西装又十分喜好贴在袖口上的商标标识,生怕别人不知。
世界奢侈品协会认为,中国已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据6月27日TechinAsia网站报道,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市场调研公司Observer Solutions近期发布报告,中国奢侈品电子商务市场备受瞩目,2013年预计将达到270亿美元。面对下一轮全球顶级奢侈品继续抢占中国市场之势,正确与正视奢侈品,不仅事关消费品位,更关乎文化理念。奢侈品无论其物质还是精神含义,“贬义”占多,而盲从奢侈品的人目前则在增多,有把奢侈品当成优质品,有把奢侈品当作稀缺品收藏等等,不一而足,如,有位先生责怪奢侈品皮鞋两个月不到出现脱胶,他不知道,采用环保胶水是不适宜雨天穿用的……
嗨!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不是耐用品,也不全属收藏品,更不是装腔作势的硬“通货”。这一课,那些爱好者该补一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