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流逝无声无息,钟表悄悄记录下她前行的脚步。在有太多方式可以获取时间的信息社会,钟表似乎快要淡出人们的视野,变为一种曾经的记忆了。
位于东三环的北京古玩城有间钟表店。10.08平米的店面非常不起眼,却是京城钟表爱好者经常光顾的“据点”。略显陈旧而整齐硬朗的格架上,一座座各式各样的古董钟,“嘀嗒,叮咚……”此起彼伏地响着。有的钟在“打点”时,还会奏出悦耳的乐曲,让人有时光倒转的奇幻感觉。与钟表店融为一体的是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柔和的目光时常与钟表无言地交流、沟通。常光顾这家钟表店的老顾客介绍,这间店铺从开张十几年,无论是店铺的位置,还是里面的陈设丝毫未变,有悖于洋气、亮丽的潮流。跨进店门就回到了往日。“我这个店铺之所以没再装过修,没换大房子,是因为来我这里的多半是熟客,变样就不亲切了。”店主赵成元慢条斯理地说着。这位近耄耋之年的老者,与钟表相伴了七十余载,一如既往地守护、照料着这些比他自己年纪还要大的古董钟。
一
赵家在清代属满洲镶黄旗,这可是皇帝亲领的上三旗。赵家是钟表世家,传到赵成元这代是第四代了。曾祖父在清宫造办处专修钟表和八音盒。每年冬夏两次进宫,为皇室修理钟表,俸禄优厚。赵成元的祖父和父亲也是行中高手。新中国成立前,赵家在北平(北京民国时期的旧称)置办下三家钟表行。赵成元的父亲赵增选人称“赵二”,精湛的修表手艺家喻户晓。赵家老店在东四北大街,街口东面是老字号吴裕泰茶庄,茶庄旁边的一间照相馆如今仍在。
赵成元1936年生于北平。五六岁时,父亲让他搬到钟表店里住。“我们家有一个像样的小四合院,父亲睡的是美国席梦思,非常舒服。我却没怎么享受这样的福气,除了头疼脑热,其余时候都不准回家。店里的学徒们到了晚上,帮我搭上床板,放上铺盖,就这样住了很久。”小时候,店里的钟声伴他入眠,直到现在,他的生活里依旧充满着这样的声音,甚至有时候“听不见嘀嗒声睡不着觉”。
住在店里有好处,这是赵成元渐渐长大才明白的道理。每天晚上,修表的师父们都给学徒上课,赵成元也一起听课。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上小学的赵成元就可以给老师们修表了。1956年公私合营,赵家的钟表店铺并入亨德利钟表店,赵成元成为了国营企业的修表师傅,这一干就是18年。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著名的日本精工(seiko)制表公司希望将产品打入中国市场。当时,中国商业部、外贸部相关负责人协商后,决定先请精工技术人员来华介绍日本表的优势与传授修表技术,汇报会定在陕西西安,国内各钟表厂店派技术骨干参加。赵成元作为北京代表与会。1974年,赵成元调到北京市钟表公司任业务科副科长。从1979年开始,非中共党员的赵成元因过硬的技术常被派到日本,把关进口手表的质量。
赵成元修表的技术在京城数一数二,他曾经给多位国家领导人修过表,慢慢地,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多。
1981年,北京市第一商业局局长殷波找到赵成元。在交谈中,殷波了解到赵成元是难得的钟表人才,遂决定带他赴香港考察。在港第四天,赵成元陪同殷波参观香港亚冠表厂。由于在亨德利钟表时负责进口手表的原因,赵成元和亚冠厂长相熟。恰巧亚冠表厂门口张贴招聘启事,上面写着各种学历的月薪,最高一档为“专业技术人员”,薪金“4800港币一个月”。“厂长和我开玩笑,说我适合这档。要知道当时我每月的工资是47.5元人民币。4800港币约合人民币1220元,相当于我两年多的工资收入啊!但厂长只是开开玩笑,这事就过去了。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殷波不高兴了,生怕我私下留在香港不回北京了。”赵成元回忆道:“我去他房间解释,亚冠厂长只是开玩笑而已。他不敢留我,怕由此影响与内地的生意往来。再说,我是您带出来的,我留在香港,那不是害您吗?!殷波这才放了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香港归来后,殷波认为赵成元不仅技术过硬,且政治可靠。他让赵成元将香港之行通报给一商局系统的经理们。半个月后,又给了他升迁的机会:赵成元摇身一变,成了深圳蛇口蓝天时装有限公司的车间主任。
对服装一窍不通的赵成元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初到深圳的两个月,赵成元着实“恶补”了一番。第一个月,他让工人把库房里所有的面料都裁剪成小布条,10个一组,共34组,编上号。另有一册纪录每个编号是什么面料。“我那一个月每天不干别的,就是背面料,以至于到最后,我只要用手摸一下就知道是什么料。”赵成元到现在还颇为自豪。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他都是一个在事业上追求完美的人。在服装厂的第二个月,赵成元认真学习和调查了做套衣服的成本和工时。第三个月他才走进车间,给工头们下任务,规定完成一件上衣和裤子的工时。刚一开始工头们很不服气,以为赵成元什么都不懂,很快他们便发现,这个车间主任什么都明白!工头们最后都向赵成元妥协了,按规定时间完成了任务。
那时候的深圳,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受香港影响兴起了西装热。蛇口蓝天时装有限公司多接香港的订单。赵成元每天要在深圳、香港两地来回跑。赵成元借助到广州讲钟表课时认识的朋友,接来了一个750套西装的大单子。这笔大生意,让工人们一年衣食无忧。
二
赵成元在深圳服装厂一做就是6年,虽然服装厂红红火火,他始终放不下钟表,想重归本行。
但是,时代已和赵成元最开始接触钟表的年代不一样了。上世纪80年代,年青人结婚要准备“三转一响”,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音响。上世纪80年代末,机械表风光不再,尤其是日本石英表电子表的出现对传统机械表带来了巨大冲击。电子表走时精准价格低廉,自然是人们购买的首选。据悉,1980年前后,瑞士钟表业流失了将近60%的从业人员。以修机械表为专长的老师傅们异常迷茫,多不得不转行了。
在历史的岔路口上,赵成元毅然选择了回归。1990年,在北京劲松民间工艺品旧货市场(今北京古玩城前身),赵成元以每月300元租了一间铁棚亭子,开始了古董钟表的生意。自此,他在全国各地的搜罗古董钟表。几十元、几百元淘来的钟表,经赵成元的修理与养护,再以几千元出手。赵成元的古董钟店铺慢慢发展起来了。
1992年,赵成元在新加坡开了分店。此前,他曾在日本的表参道和一个日本朋友合作开店。当时,日本处于经济泡沫时期,租金涨得离谱,遂决定放弃。1997年,赵成元又把目标瞄准到加拿大温哥华。在两年的经营中,赵成元发现,古董钟表始终还是在华人聚集的地方销路好,于是,他整合业务,只留下新加坡分店。
“无论是古董钟还是古典家具,在新加坡卖得都很好。”赵成元回忆起在新加坡打拼的日子。那时,赵成元56岁了。赵成元不打无准备之仗。开店前,他就已在新加坡博物馆举办过两次古董钟表展,受到了当地媒体的热捧,这无疑为他进军新加坡市场打了广告。具有经济头脑的赵成元在营销上很有一套,他曾经在新加坡的报纸上作广告,告知凡是将此广告剪下来带到店里的顾客都可免费获赠一个小铜钟。这下,他的店铺门庭若市。这些小铜钟是在国内售价60元,在新加坡150元新币。如今在收藏市场中出现,起码值几千元。客人们被赠品吸引到店里,看着琳琅满目的古董钟一下子都就镇住了。绝不舍得只带走一个赠品钟,都要买上几座古董钟。
赵成元在新加坡的生意越做越好,不免让当地从事古董钟表的人心存嫉妒。有7家钟表店老板约请赵成元吃饭。明知“鸿门宴”,赵成元“单刀”赴约。7位店主在饭桌上和赵成元摊牌,要收购其在新加坡所有钟表,美其名曰“怕他背井离乡太辛苦,让他回国休息。”赵成元站起身给所有人鞠了一躬,不卑不亢地说:“谢谢大家替我考虑得如此周道,不过我既然来了,就不会轻易的走。这个市场好比圣淘沙广场上的长椅,现在你们都坐在这长椅上,我刚来没有座,你们轰我走,我不甘心。我累了,我也要坐一坐,挤一挤我就坐下了。早晚我会坐到长椅的最中间,这样即便左右有人挤我,我都不会被挤掉了。”说完,赵成元告辞离席。新加坡的这家店,赵成元一直经营到2008年,由于年纪而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如今的赵成元虽然经营着钟表店,但是更多的是享受钟表给他带来的乐趣。他收藏的古董钟有上千座。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让赵成元很是心疼。古董钟收藏占地方,特别是赵成元的藏量巨大。他有一个小院,里面有一间小西屋在去年下雪下雨的时候进水了,里面藏的钟都被水泡坏了。赵成元伤心极了,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无法补救。后来,赵成元想到,虽然这些钟坏了,但是里面的零件还是可以用的,以后修钟时缺少什么就可以从这堆坏掉的钟里找,这样一来,这堆看似“破烂”的坏钟成了日后维修钟表的“宝库”。
三
赵成元把成功看得很淡,在他看来,儿子赵立松子承父业,看管着北京古玩城里四楼的门店,是他最大的欣慰。
赵立松算是赵家钟表业传承的第五代了。然而,他的手艺不是父亲教的。1980年,高中毕业的赵立松被挑选到王府井亨德利钟表店,跟随特级修表师傅王福祥学习修表。1990年因为维修一种特殊的工字表上过《中国青年报》。赵成元开店生意好的时候,人手不够,想把儿子拉来一起干,赵立松却没有答应。他觉得自己还年轻,修表技术这么好,在亨德利有发展,不想天天和老古董钟打交道。赵成元没有硬逼他,只是经常带着儿子到各地去“淘宝”。“刚开始我带着他买,等他慢慢了解了,我就让他自己做主,买好买坏都算他自己的,挣钱也归他。等他真的三百五百挣钱了,他就有了成就感,兴趣自然就增加了。”
被父亲带上道的赵立松发现,古董钟表的魅力绝不亚于现代表,且在维修上更具挑战。因为古董钟表存世量小,样式繁多,有很多孤品,维修起来更需要技术,难度更大,这也恰恰是古董钟最迷人的地方。直到现在,赵立松用的修表工具很多都是组传下来的,是他最爱惜的“宝贝”。赵家人与钟表的缘分不浅呐。
现在,赵成元每天上午11点开门,下午3点回家休息,日子过得悠闲自得。76岁的年纪,眼不花,手不抖,一块指甲大小的机芯,赵成元不用五分钟就能拆卸下来。钟表的擒纵系统相当于表的心脏,各个零部件和它相配合,哪怕是六分之一头发丝的误差,表都不走。赵成元对此从不马虎,修表所坚持的一丝不苟,也伴随他的人生。
在赵成元的店里,各式各样的古董钟表发出的报时声音不绝于耳,像是伴奏,更像是在诉说着什么。有人说,喜欢古董的人怀旧,怀旧就是忘不了一份情。赵成元对钟表就有这样一种难舍的情。曾几何时,家家户户都有钟,人手一块表。而今,谁还惦记家里那块曾经陪伴自己的老表是停,还是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