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宗跃
2013年7月22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珠宝展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刚刚落下帷幕。26日, 2013年北京珠宝玉石首饰展览会又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盛大开幕。而在未来的10月到12月短短的三个月里,更是密密麻麻排了2013年中国国际珠宝展、北京国际璀璨珠宝首饰展览会等四场大规模珠宝展会。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北京今年至少有14场珠宝展览会,有时甚至一个月内就有两场珠宝展。在看似象征市场繁荣的密集展览安排背后,却出现了一些对于珠宝展览的抱怨之声。种种对于珠宝展览市场的不满意见不绝于耳,如抱怨珠宝展览入门门槛低、同质化问题严重、市场监管不力……
针对这种“繁荣”与“不满”共存的现象,让我们来用以香港珠宝展为代表的国际珠宝展和内地珠宝展尤其是北京的珠宝展来做一些比较,以香港珠宝展作为连接内地珠宝展和国际珠宝展的桥梁,回头看看内地珠宝展市场到底应该是“繁荣”还是“不满”。
多:展览同质化、稀释现象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北京今年至少有14场珠宝展览会。这样密集的展览安排表面上象征着北京珠宝市场的繁荣,但其实效果未必如此。×××崔岳东认为:“虽然北京核心展的档次没有下降,但是比方说北京现在这种市场格局一个展览的时候已经很好很合适了,非要一年多办6个、7个,那肯定是除了最好的那个之外,其他的都要水平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稀释现象。这是肯定会发生的。”其实,这种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展览同质化的日趋严重,参展方压力增加。在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珠宝展上,深圳一家首饰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同类型的展会太多,我们很难负荷那么多的参展费。像3m×3m的标准展位是3万元,如果和别家一起拼展,我们只需要负担一半。其实,我们珠宝商并不需要那么大的展位,要展出的东西就这些,空间有一定富余。”这也是首饰公司面对同质化展览过多而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对策。×××李伟也有类似的观点:“其实市场就那么大,主要的买家的购买能力就那么多,增加这么多展览,并没有真正使市场变大,只不过是增加参展公司的负担。真正市场发展不在于有那么多的展览,在于买家们的质量到底有多高。”
杂:珠宝展成了菜市场?
除了内地展览数量过多之外,参展和观展双方的构成成分也是内地展览与国际展览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参展方方面,由于有些主办方缺乏应有的检测机制,展览会上曾经多次出现购买到“假货”的现象。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某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国内各类展会对于参展方几乎没有什么准入门槛,只要向主办方交纳摊位费,就能随便组织货品参展。某展会业内人士也认为对于参展方的门槛高低的决定因素要取决于主办方的资源和能力,而越来越多的各种展会之间的竞争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
从参加展览的买家来看,内地展览与香港展览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崔岳东指出:“珠宝展一般指的是行业性展览。所谓行业性展览,其实是面对行业去做的,不面对零售客户,是面对专业买家去做的一个展览,国外叫做TRADE SHOW,而在国内市场准入的现状是非常不好的。比如在欧洲,通常的展览,都是有门槛的,比如他收很高的门票,你不是专业的观众你不会进去;而美国更严重,在那里你有钱也不让你进,你必须证明你是这个行业里的人,你是开珠宝公司的才能进去。现在北京的展览,观众随便就能进去,这个非常不符合国际规范。因为展览太多,主办方要拉一些人气,这个情况反映出中国的展览不是太规范,国内现在已经把它做成菜市场了,人人都可以进来,这个就是目前国内展览很大的一个弊病。”
散:人多不代表钱多
那么,是不是多种买家的加入就为市场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呢?对此,崔岳东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我觉得,一个展览如果能放所有人进去,对于零售市场的冲击是很大的,因为本来都是批发的,消费者都到那个地方去买,那谁还去店里买呢?这个就打乱了市场的格局了。在美国就是有严格的限制,零售商开店,给客户提供好的服务,但是只有零售商才能以这样的价钱,进到这样的货,但如果个人消费者都这样买了,那零售商还怎么做生意呢?换一个角度想,谁给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和保障呢?你在展览上买的东西谁给你提供售后服务呢?这个展商今年办了展览就走了,明年才再来你怎么办?”而具有丰富参展经验的李伟也用事实印证了零散买家的加入并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多大收益:“内地和香港的参展效果差异很大,香港那里的买家都是比较专业的,基本上都是很懂行的,而北京这边有不少买家是业余的。所以从成交情况来看,香港那里都是有采购量的,我们谈一单生意就是实实在在的一单生意。但是这边,看着人群乌泱乌泱的,但是实际成交额没有香港珠宝展好,差很多,最起码要差出来一倍多,一般能有两三倍。”
由此可见,虽然北京展览数量如此之多,也有各种各样的买家进入,但是在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背后是对整个珠宝市场正常运作环境的打击。不但没能给参展方带来实际的短期利益,从长期来看也是对整个行业的伤害。
匿:暗中投机屡见不鲜
既然内地珠宝展览存在着如此现状,为什么还能如此看似“繁盛”地的存在下去呢?专家分析认为:“一是由于现在的珠宝展览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利益空间,许多高端消费者拥有着很大的消费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馅饼够大够分,而现在展览会市场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很难在展会召开之前辨别展会质量的好坏。这就给一些展览会举办者提供了投机空间。而另一方面是缺乏严格的进入机制与有效的退出机制。举办一场国内展会只需就大型活动安全性向公安局申请一下,这就使得国内展览会存在进入市场缺乏监管的问题。另外,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会展行业协会,展览会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无法使那些质量差的展会退出市场,这也使得展览会市场鱼龙混杂。”
据媒体报道:“国外展会进入通常实行备案制或登记制,有各个行业的行业协会负责报备或登记管理。行业协会会严格控制所属行业、所属地区内同类展会的数量,一旦超过规定数量,立即停止报备或登记。并且,国外行业协会会对会员单位的展览会进行评估,为消费者和参展商选择展览会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也为展览会适时退出市场提供科学依据。这种模式或许短期内不会成为内地展会行业的运作模式,但是为展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方向。”
从“不满”走向“繁荣”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为目前的珠宝展因数量“多”而变得成分“杂”,又由于成分“杂”带来了客户“散”的特点,并且因为市场“匿”的特性维持了一份看似繁荣的景象。虽然不可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珠宝展都有如此问题,但面对如此多的“不满”,内地珠宝展览究竟怎样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呢?除了上面提到的展览行业的制度化建立和监管机构的参与之外,崔岳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这样分析:“市场经济谁都能开展览,肯定要经历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大家都看到这个东西赚钱,都来办展览,时间长了,好的展览会留下来,不好的展览会被踢掉,这就是一个市场化淘汰的机制。”另外崔岳东还认为,珠宝展应该鼓励专业的买家去,然后再让专业的经销商卖给客户。这样专业人士得到了市场,客户也得到了良好的售后服务和质量保障,市场得以良性的运作,避免了恶性竞争。
无论是走制度化规范和责任监督的道路,还是走市场化竞争优胜劣汰的道路,或者是双管齐下共同作用,中国现存的珠宝市场看似繁荣的现状依然需要不断改进。这种改进为参展商减了负担,为消费者加了保险,为国际化扫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