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小提琴拍出90万英镑高价
本报记者 严葭淇 北京报道
101年前的10月19日,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沉没,一把在甲板上为惊慌的人们进行着最后演奏的小提琴,近日以高出预估价两倍的90万英镑在英国拍出。
与此同时,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象征信念、勇气和爱情的故事也随之浮出水面。那些在劫难厄运面前,选择帮助他人或优雅地死去的人们,不仅绽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也是如今珍稀的贵族精神的呈现。
首席乐师的定情物
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人,都难以忘怀其中的感人一幕:在那个冰冷而惨烈的黑夜,当“泰坦尼克”撞上冰山渐渐沉没,船上的人们惊慌失措四散逃离时,船上的乐手们却镇定地站立在甲板上一丝不苟地演奏着。
这其中就有被拍卖小提琴的主人——34岁首席乐师华莱士·哈特利(Wallace Hartley) 。正如电影中那样,当灾难降临时,现实中的华莱士·哈特利和其他7名乐队成员都放弃了逃生机会,而选择在甲板上演奏颂歌《更近我主》,以抚慰乘客们心中的恐惧。
最终,8名勇敢的乐师全部葬身大西洋。而华莱士·哈特利在巨轮即将彻底沉入大海之时,将小提琴收入琴盒并绑在自己身上。据幸存者回忆,在船头淹没前的一刻,哈特利高喊“先生们,永别了”。
其实,泰坦尼克的乐队成员并不是泰坦尼克所属白星轮船公司的雇员,他们和船上的乘客一样享有同等的逃生机会。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曾发表文章,探讨乐队成员为何坚持演奏到最后一刻,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他们的领头人华莱士·哈特利深信,“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东西相比,音乐都是制止混乱的更有力的武器。”
文章称,哈特利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也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他风度翩翩、性格开朗,回到陆上总会参加教堂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Jonathan Evans-Jones饰演哈特利,他和真实的哈特利长相酷似。
“泰坦尼克”号失事10天后,哈特利的遗体被打捞上岸,人们将小提琴连同其他物品寄给了他的未婚妻玛丽亚·鲁宾逊(Maria Robinson),玛丽亚在当时的日记里记录了这件事。
玛丽亚终身未婚。1939年,玛丽亚去世后,小提琴被她的妹妹捐献给当地的一家乐队,后又几经易手。2006年,人们在英格兰西北部兰开郡一栋房屋的阁楼中重新发现了它。
而这把小提琴其实是玛丽亚送给哈特利的定情礼物。1910年,时年33岁的玛丽亚为纪念与哈特利订婚,将这把玫瑰木的德国造小提琴送给了他。在小提琴琴身底部还镶嵌着一块刻有:“纪念我们订婚,赠予华莱士,来自玛丽亚”的银牌,棕黄色的真皮琴盒上也刻有哈特利名字的首写字母:W·H·H。
琴盒里除小提琴外,还有一张被水泡过的乐谱,据说该乐曲曾在泰坦尼克号上演奏过。此外还有一些哈特利的私人物品。
小提琴重见天日后,关于它的真伪却争议颇多。最终,经过一支由报纸收藏家、珠宝专家、法医化验专家组成的研究人员,历时7年的鉴定调查,包括采用核磁共振等方式,最终于今年3月确认它为真品。
全世界都对它感兴趣
这把传奇小提琴因为曾在海水中浸泡,受到一定程度的腐蚀,目前已无法再演奏,但这并不妨碍它一亮相便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拍卖此琴的英格兰亨利·奥尔德里奇父子拍卖行的拍卖师Alan Aldridge表示,这是泰坦尼克号沉船上“最稀罕和最有象征意义”的纪念品。小提琴“伤痕累累的琴身与数次修复的痕迹”,反映了它“跌宕起伏的一生”。世界各地的很多收藏家都对这把琴感兴趣,此前它还曾在英国、美国和爱尔兰等地巡回展出过。在美国展出时,有超过31.5万人亲眼目睹过它。
10月19日,当它出现在奥尔德里奇拍卖行时,吸引了200多人到场观摩。虽然它的起拍价只有20万英镑—30万英镑,但拍卖一开槌,价格便一路飙升,数分钟就超过22万英镑,刷新了此前由“泰坦尼克”号10米巨幅剖面图创造的成交价。
除拍卖现场的紧张竞拍外,场外两名电话买家也竞争激烈,拍卖进行到10分钟左右,一名英国收藏家以90万英镑最终竞得该小提琴。琴盒和其中的乐谱也随琴拍出。据称,该买家是一名泰坦尼克物品的收藏者。加上佣金,他总共支付了105万英镑(170万美元),超出50万英镑预估价的两倍,创造了自2011年以来泰坦尼克号单件物品拍卖的最高价。
“在20年的拍卖商生涯里,我可以诚实地说,没有哪件物品能像这一件这样激起人们的感情,”拍卖行的安德鲁·奥尔德里奇感慨地说,“人们拿起它就会哭泣。”
那些101年前的人们
一个世纪前的1912年4月10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邮轮“泰坦尼克”,从英国南安普敦港出发,首航前往美国纽约。4月15日,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邮轮,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后沉没,造成1523人遇难。
在海难发生后的数年间,有关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开始流传,其中有勇敢的传奇也有懦弱的行为。经过数十年的调研,1985年9月1日,由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巴拉德(Robert Ballard)率领的探险队,在纽芬兰东南约380英里海域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由詹姆斯·卡梅隆打造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正是从这一探险中获得的灵感。
《泰坦尼克号》主人公画家Jack和Rose的荡气回肠的故事虽来自詹姆斯·卡梅隆的原创,但电影中的许多人物和情节,却是真实人物和经历的再现。这部造价昂贵、票房空前的大片,之所以大获成功,不仅来自大制作和伟大的爱情,更源于令人震撼的伟大人性。
当豪华巨轮开始下沉,所有人都面临生死抉择。那一刻,100多年前的许多人,以自己的信念和勇气交出了令人感怀的答卷。
船沉之时,船长规定“让妇女和孩子先走”,而大多数人也恪守这一原则,从而上演了一幕幕夫妻、情侣、母子的生离死别。在当年的泰坦尼克号上,曾有过一对如电影中Jack和Rose般的“生死恋”:53岁的美国女作家海伦·丘吉尔·康迪,在船上邂逅了58岁的美国建筑师、艺术家爱德华·肯特。两人一见钟情,相约回到美国便缔结良缘。然而厄运来临时,海伦登上了救生艇,爱德华却随船沉入了大海。后来,海伦在一份36页的手写回忆录中,披露了这段恋情和恐怖的沉船时刻。
在泰坦尼克获救的700多人中,妇女儿童占了绝大多数,许多女仆都优于他们显赫的主人而获救。那些被海难亲历者拼贴出来的众生相,和电影场景一样感人至深。
当美国富豪Benjamin Guggenheim意识到自己不会获救时,他和自己的跟班回屋换上了正式的晚礼服。他最后被人看到是坐在甲板的楼梯上,和他的跟班一起喝着白兰地,抽着雪茄。
另一位选择优雅死去的人,是泰坦尼克上的首富、实业家Colonel John Jacob Astor,在帮助妻子、女仆和护士登上救生艇后,他则在船的右舷翼上优雅地抽着烟。
著名梅西百货的创始人之一、美国众议院成员Isidor Straus的妻子Ida Straus,因为不愿和丈夫分开而拒绝逃生。他们最后一次被看到是靠在椅子上,向救生艇上的人们挥手。而在电影中,这对夫妻则相拥着躺在套房的床上,被没入水中。
而电影中的女富豪Molly Brown,在海难中一直帮助着别人登上救生艇,被劝上救生艇后仍坚持回去搜索幸存者。她的英雄行为被后人誉为“永不沉没的玛丽·布朗”。
头等舱的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拥有上校军衔的Archibald Gracie IV,也是一位舍己救人者。他脱下自己的衣服帮助女人和孩子登上救生艇,自己则躺在船只的碎片上漂浮,直到被返回的救生艇发现。因为长时间泡在海水中,当年12月便病死于纽约。
海伦还在回忆录中披露了,所有在轮机房工作的船员们走下甲板到机舱中等待死亡的场景。“船长对他们说:‘到(机舱)下面去,男人们。你们每个人,都到下面去。’所有船员都默默无声地遵守了他的命令,没有抗议,没有抱怨,没有反抗,他们走下机舱,从生走向了死。他们知道,一旦他们走下机舱,他们将再也不会活着上来了。这是一群无名的英雄。”
最终,在泰坦尼克幸存船员中,职位最高的是二副Charles Lightoller,包括船长Edward John Smith、船坞设计师Thomas Andrews、首席工程师Joseph G. Bell,均放弃逃生,坚持与船同沉。而泰坦尼克上所有工程师也全部遇难。许多船员连遗体都没有被找到。
但生死时刻,也难免有临阵脱逃损人利己的人,但他们日后都被钉在了耻辱榜上,不仅被谴责的口水淹没,也没法在江湖混了。
其中最著名的是泰坦尼克号上最声名显赫的苏格兰男爵Sir Cosmo Duff-Gordon。海难时,他和做顶级时装师的妻子Lady Duff Gordon登上了1号救生艇上,当时能装40人的该艇只载了12人,但他却贿赂船员不让回去救人。此后,他们一直活在舆论的指责中,Lady Duff Gordon还为此和他离了婚。
而身为白星船运公司董事长的Joseph Bruce Ismay,海难后也被当做懦弱的代表。原因在于,设计泰坦尼克时,他建议少放置救生艇;海难发生时,他却搭乘救生艇逃离。后来,他只得退出公众视线,回家乡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