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_刘钢
八月里很热,但是有件事让我在酷暑里有些惊喜。让我喜出望外的事情是,历史悠久而又有些“小众”的德表品牌来到西安做文化推介。说实话,之前在一些活动中接触过这个品牌,但这么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还是第一次。
推介活动在西安人民大厦的一个偏厅举行。如约而至,马上就发现了德国人,或是说德国品牌的与众不同之处:没有觥筹交错,也没有明星红毯,与某些瑞士的大牌特别是时尚大牌的展示会很是不同。沿着古朴的回廊走到尽头,一间典雅的小厅出现在眼前,里边放一张小桌,朗格的Nana女士面带微笑静静地等着。见到这位素未谋面的“老朋友”我也很高兴,我们邮件来往已经有很长时间,但见面还是第一次。短暂的寒暄过后,就切入了正题。Nana开始向我讲述朗格的历史,而我也早已被小桌上一块块珍贵的表款所吸引。
说起来朗格的历史,可能要比德国的历史还要悠久。德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的状态,“德意志”这个词大约在公元8世纪时期才开始出现。与我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制与领土统一的情况大为不同,历史上德国版图中多个政权国家长期并存。在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国才形成了政治、领土统一的主权国家。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而1845年朗格品牌就已创立,比德国的国史还早近30年。
位于德国东南部的萨克森州矿资源丰富,为制造业的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使得该地成为德国东部科学与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845年,游学归来的钟表师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在格拉苏蒂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创立了自己的怀表制造厂。朗格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为后世留下了一个脍炙人口的腕表品牌。
朗格最新的1815腕表及机芯,腕表置有动力显示区域,机芯采用四分之三大面积夹板设计。“固执”的德国人认为有大面积的夹板,能够为机芯的稳定性提供帮助。Nana讲解的声音不大,但是表述很清晰。除了朗格的历史外,更吸引我注意的是她带过来的几块珍贵的表——不大的方桌上,细腻的绒布底托盘里放着两只怀表和两只腕表。
“这只怀表是19世纪朗格的产品。”她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拿起给我做展示。
“这只表做过清洗吧?”我看着在灯光下泛出鲜亮光彩的怀表问道。
“是的,这只表做过全面的清洗保养”Nana笑着说,“这只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依然能够稳健地运转,全面的清洗是为了保持怀表的良好状态。”
我心想,先不说保养,这件产品能保存到现在,能够依旧运转,就足以体现出当时制表师的技艺和德国产品的优良品质。接下来Nana又给我介绍了朗格的双追针万年历腕表和其他表款。
其实朗格自诞生起,德国人就以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让这个品牌脱颖而出。不仅成为性能可靠的计时产品,还被德国皇帝当作本国的“特产”送给他国元首。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出访君士坦丁堡,就向奥斯曼帝国苏丹王赠送了一枚做工精良的朗格怀表。像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就是朗格表的老客户。朗格的荣誉一直持续到二战前。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就好比我国的“同仁堂”,百年的品牌总是与国家的命运有着休戚相关的联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上空布满战争的阴云。德国在战争的后期,国土遭到盟军的大规模轰炸,作为工业密集的萨克森州,自然也受到了“特别关照”,盟军飞机对该州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整个地区的工业设施毁于一旦,朗格的制表厂也未能幸免。二战结束后,德国被一分为二,东德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朗格制表厂也被国有化,由于管理和体制的原因,朗格渐渐地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一直到1990年,德国统一,朗格的命运也像合并后的德国一样,走上了复兴之路。
朗格家族第四代传人瓦尔特·朗格成为了力挽乾坤的掌舵人。瓦尔特·朗格在德国统一后,立即着手设计及制造朗格新时代的第一款腕表。1994年LANGE 1在德累斯顿王宫发布,标志着这个百年的传奇腕表品牌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Nana是个很敬业的人,这次推介她的每一次文化讲解安排的都是一对一的模式,因此她自己也受累不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她认真仔细的讲解中很快就过去了。这次“近距离”地接触朗格,让我对德表也有更加真切的认识。记得之前我曾听见圈里有一种说法,说是朗格属于历峰旗下品牌,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具备瑞士表的特征,甚至现在有的人说朗格就是地道的“德瑞表”。这一观点我则认为不太妥当。
其实单是从Nana带来的产品就可以看出德表的明显特征。欧洲各国,特别是那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每个都很有“范”,主要体现在对自己本国文化和精神的推崇,对其他国家的“鄙视”。比如你会英语,在别的地区也许很方便,但在欧洲,特别是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你就会发现,英语并不是“通用语言”,这些国家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有着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这种现象在德国人身上尤为明显,而朗格也继承了德国人的这种“倔脾气”。朗格的表款,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具备着明显的德表特点。一般采用四分之三大夹板,因为这样的夹板面积,才能够为腕表提供稳定的工作条件,有利于增强机芯的强度。另外一个特征,腕表机芯的宝石通常都要采用套筒。其实对于现代的制表技术来说,腕表夹板对于固定宝石轴承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但是朗格时至今日依旧遵循着品牌初创时的规矩,每颗宝石轴承都采用套筒固定。就这两点,就透出了德表特有的浓郁风格。除此以外,朗格的产品还有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机芯夹板采用“德国银”制造。
所谓“德国银”并不是指真正的银质金属,而是一种铜、锌和镍的合金,一般比率为5:2:2。这种金属经历岁月磨砺后,会呈现出一种类似银的光泽,十分好看,故称为“德国银”,这也成为了朗格标志性的特点之一。
朗格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重获新生起,品牌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迅速恢复了以前的活力。这与德国人成熟的技术积累和严谨甚至于苛刻的工作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现在朗格推出的腕表产品,除了精美的做工和可靠的实用功能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因为朗格如今推出的表款全部是以贵金属打造的,其单价非常高。一般来说即使普通的表款,在采用贵金属打造后,仅从材质来说,就具有保值价值;而朗格在品牌复兴之后推出了众多的复杂表款,收藏价值就会更高一些。比如2009年朗格推出的LANGE ZEITWERK,采用全新的数字式跳字显示时间;2011 RICHARD LANGE 陀飞轮“Pour le Mérite”腕表还结合了芝麻链传动系统及有专利停秒机能的陀飞轮。
说到芝麻链,现在只有极少数品牌的表款采用这一古老而又经典的传动结构。早期的怀表由于金属加工工艺的限制,发条不是现在大部分腕表的S形状,而是圆形的,就像蚊香一样。这样就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发条上紧和发条矢量快释放完的时候,它所传递的力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会导致表的走时出现比较大的误差。传奇的制表师宝玑发明了锥形的调速装置,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其原理就是通过精密的测算,当发条上满弦和能量快释放完时,锥形调速器的两端会被带动起来,实现发条能量的稳定输出,从而保证走时的精确。而连接这两个机构靠的是一段极为纤细的分成小段的金属链条,远远地看上去就像一粒粒的芝麻连在一起,所以称之为“芝麻链”。芝麻链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对微金属加工的要求十分高。链条上互相连接的小段的连接孔连一毫米都不到。由于现代工艺对发条加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芝麻链做工之复杂,现在很多品牌都不再生产芝麻链。只有朗格等少数厂商还钟情于这种古老而又经典的技艺。
其实我个人认为,芝麻链在表诞生的初期确实起到过提高走时精度的作用,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就现在来讲,这一作用已经不那么具有优势了。而朗格对芝麻链的钟情,可以看成德国人对传统技艺的珍视和延续。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活动期间发生的一个小插曲,Nana给我讲,她有幸到表厂去参观。在当地有一个教堂,是在二战时被炸毁的,战后德国人竟然将残垣断瓦一个个地标好,一块块地复原,这份对历史的珍重真是令人汗颜。其实想想,德国是二战的战败国,特别是二战后期遭到了盟军地毯式的轰炸,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夷为平地。战后德国又被一分为二,工业基础等于零,大批科学家被盟国和苏联强行带走。那时很多德国人的口粮就是几个土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日耳曼民族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又重新回到了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这样的民族凝聚力令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德国的复兴靠的不仅仅是日耳曼民族的凝聚力,更是德国人的严谨、专注,和对历史的珍重。这份执着毫无保留地在朗格的身上体现出来——那些看似刻板的宝石套筒、面积较大的四分之三夹板、古老的芝麻链传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