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仲蝉
这本书我希望你这样读:挑一瓶想喝的特级酒,然后一边品,一边读聊它的那一章。因为特级园(Grand Cru)不仅是分级金字塔的顶尖,也是勃艮第的灵魂。
勃艮第的地位,乃葡萄酒世界之巅,放眼望去,也只有波尔多能与之抗衡。不过,就算波尔多人再自负,也不得不承认勃艮第的白葡萄酒凌驾于他人之上。谜一样的小地块、千百家的酒庄、繁复的法规,以及变幻无常的年份,种种的复杂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勃艮第。对一个资深酒迷而言,勃艮第绝对是终极酒区;而对一位葡萄酒的作者来说,它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产地。业界都知道,能写一本“世界葡萄酒地图”的人多,但能专精写勃艮第的少,因为若无在那儿待过几年,做实地研究,是不可能理解它,更遑论写成一本书。经过十多年的法国生活,与几近偏执的反复查证,我把眼中、心里的勃艮第写下来,希望酒迷们对它不再迷惘,不再一听到它就晕眩。
在旅居里昂的五年里,我把勃艮第当作自家后院,没事就去逛酒庄、赏葡萄园。夜丘上一坡又一坡的风景,留在一页又一页的品酒日记里,数不清的酒瓶在眼前空了,杯中的细腻却酙满了我的心。勃艮第丰富了我的人生,精彩了我的味蕾,不过没想到的是,写它的难度,远远超过想象!
当我把有关勃艮第最重要的几本著作(全世界专写特级园的只有三本,其余多为概述勃艮第全区的图书),以及搜集到的资料数据做整合分析时,发现问题大了!不知道是因为以讹传讹,还是作者们彼此之间的数据源不同,所见信息很不统一,有些甚至各说各话。第一个击倒我的便是香贝丹园(Chambertin),光是有关土壤的讯息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描述。有些书说上坡土壤呈白色,有些资料说下坡土色才白、上坡乃红褐色……某些内容在向酒庄求证后发现和实际情况有着很大的出入,比如说与塔赫庄负责人印证时,他将我搜集来的信息做了20% 的修正。也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像在跟空气说话,一封求证的邮件在两三个星期后才见回应,有些甚至石沉大海。幸好也有效率高的,但不是每件事酒庄都会回复,因为有些细节连酒农自己也不清楚、不确定……
于是,我以信息一致度最高的内容为基础,结合现场的采访及酒庄回复的邮件来写作。所以你若发现本书内容与其他书籍相左时,有两种可能:一是你手上的书刚好与大部分资料的信息不一致,二是酒庄的回答与你所知不同。从逻辑上来讲,最懂自己葡萄园的理应是酒农本人,所以遇到意见不一时,我以酒庄的回答为最终依据。
在求证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某位酒农看到某指南中关于他某块田的葡萄酒评价时,说到某年份被高估了,然后自己动手改写了个较低的分数……我不知道全世界有几个酒庄会这样做。
2013年4月,我在勃艮第小村里窝了一个月,把火力集中在特级园里。第一站是杰维村,我在九块特级园里来来回回走了四个小时,当时冷风飕飕,连个躲风的地方都没有。不知道有多少个清晨我冒着细雨站在田里,一边发抖、一边听酒农说故事;唯一没往田里跑的那个周末是因为发烧,我只能无力地躺在旅馆里,看着窗外的天空。
勃艮第葡萄酒协会(B. I. V. B. )告诉我,不论以质还是量来看,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采访行程:30天走访60家以特级园闻名的酒庄!经粗略统计,我品尝了近500款葡萄酒(其中有 460款是特级葡萄酒),中国市价总和约合100万元。数字也许惊人,但令人感动的是酒农们把镇家宝拿出来与我分享。要知道,多数酒庄拥有的特级园面积不大,葡萄酒的产量非常少,有的甚至连一只橡木桶都装不满。勃艮第所有的特级园年产约为200万瓶,仅相当于波尔多五大酒庄的产量总和。因此家产中若有三五块特级园,那可是祖上有德。
在品尝了各等级的勃艮第酒之后,我不得不佩服先人所下的功夫。绝大部分的一级园与特级园之间,的确有个台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然,有几个优秀的一级园当初没搭上分级的头等座,倒也有几个特级园,因被后人塞进一堆不怎么样的小地块而显得水,不具备稳定的特级水平;但总体来看,当年的评选还是相当有说服力。
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拜访康帝庄时,庄主奥贝尔·德·维莱纳(Aubert de Villaine)先生坐在书桌后,隔着一堆堆的文件,与我聊了一个多小时。聊什么?他从头到尾没提过一句自己的酒庄、自己的酒,而是一个多小时谈着勃艮第的精神与细节。他说若想了解勃艮第,客力玛(Climat)是一把钥匙;还说葡萄酒不是赛车、不是竞赛,并对打分数的行为很不以为然。我答应他,不在品酒笔记里给葡萄酒打分,而是真实地记录品尝的感受。我从来没有忘记他的话,也没有忘记我的承诺。所以想在书里找评分来判断一款酒的人,可能要失望了。
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回头看时,感到自己很幸运,学习葡萄酒竟从最艰深、最难厘清的勃艮第开始(虽然那时让我晕头转向、欲哭无泪),不过之后在走访全世界酒区时,发现不管是在知识的深度上,还是品尝的技巧细节上,甚或精神领悟上,勃艮第都给我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酒界里有这么一句话:葡萄酒从波尔多喝起,在勃艮第结束。希望我的这本书,会让你从此留在勃艮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