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化脚步越来越快的今天,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如何走出故纸堆,获得新生命?在日前举行的 《松江府县旧志》发布会暨地方志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表示,文化薪火相传,离不开大众贡献,今天一个普通人的日记,明天就有可能成为重要史料。
古代上海VS近代上海
松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上海之根”,广富林等一批跨越千年的文化遗址坐落于此。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提出,近年来上海文化推广中经常碰到一个矛盾,既想突出上海开埠后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又要强调其六千年文化,他认为,如果硬将两个开端不一致的概念糅在一起,反而会顾此失彼。六千年文化的上海,是地域概念,开埠以后发展为国际大都市,则是上海作为一个城市形成、兴起、现代化的过程,不应该人为地将两者复杂化。
葛剑雄强调,谈上海历史,不能脱离松江,比如上海开埠以前就有海关,这个海关不是对外的,而是依托上海县特别是松江府。 《上海府县旧志丛书·松江府卷》和《上海府县旧志丛书·松江县卷》收录自南宋迄民国的府县旧志共20种,时间跨越千年。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认为,古代上海是影响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松江府史是今上海地区近代以前历史的主体部分,不深入细致地研究松江府的历史,近代上海许多经济、社会、文化特点就成了无源之水。
豆腐账能成一级文物
将800多年来积累的上海方志文化传承下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王家范认为,松江方志在上海各区县中数量占优,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在松江居民中热心方志文化的大有人在,《松江报》也常有反映地方文化的读者来稿,这是一个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的象征。
葛剑雄认为,史料尤其是涉及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地方文化,需要尽可能地保存。在日本,每个县、每个市都有专门的历史记载文字,甚至细碎到专门记物价的名录。上海也有类似案例,比如一位老太太的豆腐账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她坚持二十多年没有间断记账,从物价变化反映社会发展。葛剑雄批评时下不少民俗为了旅游而设,名为新挖掘,实为“新编”,“要记载真正的文化,不要伪文化”。
状元进士数成话题
以往上海地区史研究中,存在着三重三轻倾向,重城市,轻农村;重近代,轻古代;重小范围,轻大范围。对于近代以前上海县以外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研究相对薄弱。熊月之表示,将历代的松江府志整理、标点出版,对于推动上海史、特别是推动对于松江府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方志旧籍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富矿,如何利用和发扬内含的文化价值,真正为民所用,充实丰富到现实生活里,变成鲜活的文化?熊月之表示,喜欢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数目众多,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切入,比如明清两代松江地区一共出了多少状元、进士,一直是网上讨论很热闹的话题,至今连专家也未能得到精确人数。他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阅读明清松江人物传记,从故事里读出古人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