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古玩杂项 >> 兵器收藏指南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古玩杂项 >> 兵器收藏指南

兵器收藏指南

作者:佚名      古玩杂项编辑:admin     

    中国社会进入奴隶制度后,战争频仍,绵延了数千年。特别是在春秋时代,据《春秋》一书记载,在250余年中,各种战争发生了数百起,都是列国诸侯之间兼并和掠夺的战争。所谓“春秋无义战”,正是一语道破当时大多数战争的基本性质。其后,五霸迭起,七雄争胜,战争规模扩大,激烈程度日烈,大有“争城以战,则杀人盈城;争地以战,则杀人盈野”之势。秦汉以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两千年历史,也不断地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统治者对武器的制造是十分重视的。商周时即曾大量铸造青铜兵器,它是当时的国家机器——军队必不可少功先进装备。中国古代兵器,大致也在此时基本形成,其种类和形制后来虽有发展,但变化不大。对于铸造在作战中能战胜敌人的武器,战争的双方是不遗余力的。因此,虽然经过战争的大量消耗,仍有大量遗存下来,在古战场遗址,也能经常发现各种武器的残存。所以,在古玩中,兵器是一大宗。

    战争依附于经济,生产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作战方式,因而作战的武器自开始以来就是从生产与交通工具转化而成的。我国古代历来有所谓“十八般兵器”之说,它早巳成为古代兵器的代称。从文献来看,“十八般武器”是由“十八般武艺”演化而来的。“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在宋代已经产生,明代已经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十八般武器的名目各家说法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不必拘泥一说。我们今天按照兵器的用途,可以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攻击型兵器,其中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长兵、短兵、远兵;另一类为防御型兵器。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攻击型兵器

(一)长兵,即带松(杆)的兵器

    1.矛 刺兵的一种,长柲、直刺。最初使用的矛,矛头或用兽角、兽骨,或用竹木,或用尖形石块制作。商周时代,矛用青铜制作。矛体分身和骸两部分构成。身具前锋和二刃,中为隆起的脊,骹为直筒状,用以安柲。商早期矛身细长、两刃狭,商晚朗、西周及春秋初期多大身阔刃。春秋时晚期以后又多为狭叶刃,并且有血槽。战国矛制作尤为精美,矛体和铜柄多刻有铭文或精美纹饰,有的还镶嵌金银。汉以后改用铁矛。

    2.戈 长柄攻击性兵器,用以钩杀啄刺,杀伤力很强。商周时代最常用的武器,古称“勾兵”。戈由戈头、柲、柲冒和柲鐏构成。柲是戈的长柄,木制或竹制。随县曾侯乙出土的长兵,如戈、朗、矛、受等,出土时不少仍保留有柲。柲用木为心,外包竹片,再缠绕藤皮或丝线、革带,然后髹漆而成,集木、竹、藤三者之长于一体,既轻便又坚韧而耐用,所以能历经两干余年而保存至今,反映了当时兵器制作的高度工艺。柲冒在商和西周多为木质,也有青铜铸的。镕是在东周时发展起来的,为柄的末端有平底的铜套。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青铜铸的戈头。商以后,石戈、玉戈多作为礼器或明器,并非实战所用武器。至元代以后,铜戈也不再铸造了。

    3.戟 一般认为戟是戈与矛的合体,在戈的秘顶另有矛形尖刺装置,但也有戈和刀的合体,仅发现于西周时代,朝的矛可刺杀,戈可钩杀,兼有勾刺两种作用,是一种性能较先进的武器。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看,戟既是车兵,也用于徒兵步战。戟的形制,有戈矛整体合铸和分体联装两种。到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争实用需要,又出现了多戈戟。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三戈戟,下面二戈头通常无内,戟前有的有矛有的无矛,说明戟的真正特点是“有枝兵”,并非一定要有刺兵。隋唐以后,戟从实战兵器转变为表示等级身分的礼兵,称为“棨戟”。宋以后铁戟演化为月牙式,一般为两枝。又因为戟的读音跟“吉”字相近,于是逐渐成为陈设的吉祥物品。华堂宴室,设立朝和碧,取其“吉庆”之义。新婚拜祖,也在升和瓶中插上三支戟,取其“平升三级”的意思。制戟的原料也由铁铜变为金玉玛瑙等质料,甚至成为妇女头上的首饰。

    4.枪 头部尖利用于刺击的长兵。汉代长兵,侧重戟、矛,但矛渐粗,已近似后进的长枪。唐代已开始普遍使用铁枪。据文献记载,枪原为两头尖的木棒,后来枪头改用铁铸。其形制保留木枪特点,尖头而体圆,两边无刃,跟矛体西冀为刃不同。枪的形制,有双勾枪、单勾枪、拐枪等十余种。从宋代起,我国火药武器逐渐发展,出现火枪。使用时需两人配合,一人持枪,一人点燃枪中火药。这是世界上使用最早的管形火器。元代以后,又制成了金属火铳,广泛用于战争。

    5.铍 一种说法是大斧子,一种说法是安上长柄的剑。考古发现有茎特阔的剑形兵器,下可装柲。所谓剑刀装,实际应该是剑如矛装柄,即古称之铍。

    6.钺 是一种用于砍杀的兵器。形制似斧,但刃阔而弯曲,体呈长方或正方。有的钺体呈月牙状或耳形。另有一类钺体扁狭,两侧弯曲内卷,作云头形,肩有二穿,形似金文中的岁字,所以有人将此类器径直定名叫“岁”。钺除用作砍杀的兵器外,也作刑具。另有特别大的钺,制作十分精致,则是仪仗用具。传说武王伐商誓师于牧野,“左仗黄钺,右秉白族”。封王兵败自焚后,武王以黄钺断封头,太公以玄钺斩妲己。所以钺在当时应是一种象征征伐权力的权仗。诸侯、重臣也可用钺,但颜色跟天子所用不同。

    7.戚 小斧子。从考古出土的器物看,斧类确有大小之分,两者区别极为显著,大型者为锚,小的应该定名为钥,铀又写作戚,戚除了作为刑具之外,还可以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文王世子》:“大乐正舞干戚”,又《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干指盾。

  8.殳 长柄无刃兵器。受是一种用来撞击的长兵。以前殳出土很少,1977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有自铭为“殳”的长兵,为了解受的形制提供了实物证据。这些实物中,除平刃受外,另有受头为三棱形矛,头下有粗铜箍,殳柲上端有一道细铜箍,两个铜箍上满布棘刺。

(二)短兵

    1.剑 随便佩带用以自卫防身,可斩可刺的两刃短兵。剑始于何时,尚无确切的发掘资料可证。从出土实物看,西周早期的剑,形式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商代应该已有可能铸造青铜剑。我国春秋时已有长剑,战国时,青铜剑已经十分流行。当时剑的冶铸淬炼、合金技术、外镀和剑上天然花纹的铸造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1965年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身满饰菱形花纹,剑格两面镶嵌着琉璃,精美异常,在地下虽然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时保存完好,刃部仍很锋利。西周早期的剑,形体较短,为双锋铜片形,没有明显的脊,没有剑格。其后剑身逐渐加长,茎变为柄,腊和茎间加宽成剑格。春秋晚期还有凹脊式剑,中脊成弧形凹下,两侧突起形成血槽,剑体进一步加长,从加宽,格也加厚,但也有薄格式,而且增加雕饰镶嵌,装潢日益华美。古代名剑甚多,如莫邪、干将、龙泉、太阿、鱼肠、湛卢等,均属上乘,而且都有神奇的传说,为后世所赞叹。剑除了用于格斗斩刺外,佩带剑还有表示等级身分的意思。

    2.刀 一面有刃,另一面为平背,用于砍杀切割。殷商晚期遗存已有较多发现。商朝刀多为短柄翘首曲刃式。商周时另有一种长柲刀,刀体狭长,刀脊长而窄,刀头弯卷,或者连铸一柲冒,可以安秘。这种长柲刀也有刃平而不曲的。另有一种长柲刀,刃宽而作三波形曲折,形象跟金文“我”相似,所以有人定名为“我”。周代青铜剑普遍使用,不喜佩刀。后来铜兵渐衰,铁兵渐盛,铁刀复兴。汉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再佩剑,尤以自铸刀为荣。唐宋以后,佩刀之风渐衰,但刀与剑仍是两种最重要的短兵,同时,长柄大刀也是一种重要兵器。明代流行的长刀和腰刀,仿照日本倭刀打造。清代军用刀以及宝刀等,已经摆脱日本刀形制的影响。清代典型腰刀,刀柄作弓曲弧形,上端套铜帽,下端安铜套,中部缠丝索,护手作椭圆扁铜盘形,形制跟过去历代刀有着明显不同。

    3.匕首 短剑,近身杀伤武器。《通俗文》说:“匕首,剑属。其头类匕,短而便用。”身短而扁平,柄极短。古剑身长,佩带身外,匕首形短,可以暗藏于衣服之内,所以是防身利器,行刺的刺客多用匕首。最著名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坷为燕太子丹报仇,献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地图,图穷而匕首见;又专诸刺王僚,藏匕首于炙鱼之腹中,可以推想古时匕首的作用。

    4.斧 斧起源很早,原始人类即用利石作为劈器。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手工平整,磨打已经比较细致。商代铜斧,雕刻嵌楼已经十分精美,刃作凸弧形。周代铜斧,多用管形翌,跟现代斧銎为长方形不同。由于刀剑流行,用斧之风逐渐衰退,慢慢演化为仪仗或刑具。汉代以后,有安长他的斧,跟其他长兵如戟、戈等并用,斧制已与三代有所不同。到了东汉,改用铁斧。直至元代,短兵器仍以剑和斧最为普遍。斧和锁,形制大致相同,从出土实物看,一般斧较狭长,钺则刃宽而弯曲。

    5.鞭 跟现在的皮鞭不同。其形制有短柄,体长而有节,形如竹根,所以又称为“竹节钢鞭”。

    6.简 今又写作“锏”,也是一种鞭类兵器,其形制特点是无刃,有三楞或四楞。

    7.钩 似剑而身曲,可用以钩杀人,分为单钩与双钩。8.锤 短柄,体圆,或呈瓜形,也有分六面或八面的,流行于唐宋。

(三)远兵!可用于发射,远距离杀伤敌人的兵器

    1.弓 弓箭的起源极早。据文献记载,弓箭是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发明的,但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早在距今一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已开始使用弓箭。到了新石器时代,弓箭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射事,春秋时代就已经把射列为六艺之一,并作为黜陟人才的重要标准,国家重要礼制中也有所谓射礼。因此,古人十分重视弓的制造工艺,国家设有弓正之官,专司制弓。制弓的质料,要求坚韧而富有弹性。据《考工记》记载,有七种木料可造良弓,其中以柘木为上品。后代一般多以榨木制弓。随县曾侯乙墓、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漆木弓、竹弓和木弓,大都保存了下来。

    2.弩 运用机括发射箭矢的弓。发射时,先把弦箭张在扳机上,射时扣动扳机,弦发箭出,射程远,杀伤力强,命中率高。弩由弯弓和弩臂构成,弓上张弦,臂上装弩机。从出土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青铜管机,但无郭,各部件用两键装钉于木臂槽壁内。战国晚期出现铜匣弩机,即将管机部机装配在铜郭内,再将铜匣整机装入木臂后面的机槽内。它使弩机增加了抗力,能接受更大拉力,大大增强了射程。汉代又出现了能连续发箭的连弩。

    3.矢 矢即箭,由矢骸和箭杆构成。杆的基部扣弓弦处称‘括”,杆用竹、木制成,括上占全杆五分之一处设羽,用以防止矢飞行时的摆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各文化遗址中,均发现了各种各样精工磨制的石骸,还有用兽骨或蚌壳劈制加工的。其形制多种多样,有扁平柳叶形的,有三梭尖椎形的,有四棱形的,有的镞还带铤,有的有双翼。在北方草原地区的细石器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极为精巧的小石镞,长不过两厘米,是采用质地坚硬的石髓、玛瑙、碧玉等矽石类石材制成。色彩有红、黄、绿、灰褐、乳白等,鲜艳夺目,还有通体透明的,异常美观。青铜矢镞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开始出现,商代早期矢骸已大量出现,多是有脊双翼式,一般为实铤,也有筩脊式。春秋时矢镞两翼逐渐收削。战国时,大量使用两翼楼空的矢镞,这种形制在西周时已开始出现。春秋中期以后,三角形刃镞开时流行,这种矢镞无翼,圆脊,附以三条薄而锐利的狭刃,横截面呈三角形或三角星芒形。战国末期,铁制兵器开始出现,但因骸的体积小不易锻造,所以一般仍用青铜制作,仅箭铤改由铁铸。到了汉代,已开始使用铁镞,反映了当时冶铁锻造技术的提高和普及。南北朝以后,铁链盛行,青铜矢镞已近绝迹。

    盛箭的函,称为“矢橐”,以皮革或木制成。殷墟武官村商代大墓中已有矢橐的印痕。说明矢橐的出现也较早。

二、防御型兵器

    1.甲 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护身衣。商周和秦汉时期,青铜和制铁工艺已很先进,但迄今尚未金属销甲实物出土,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有皮甲胄和皮质马甲胄。甲胄用经过加工的兽皮按需要裁成不同形状的片块,穿孔后髹漆,再用丝线编缀而成。使用起来坚韧轻巧,灵活自如。甲有肩甲、胸甲、腿甲,常以不同种类的皮革分别制作。秦始皇陵墓兵马桶坑出土的陶武士俑,身上雕塑的甲有双肩披膊的、无披膊的和仅有胸腹甲的几种,甲片之间似用牛皮条相连,可以想见当时甲的穿着方式。到了宋代,已盛行铁甲,有所谓钢铁锁子甲和黑漆顷水山字铁甲等名目。一副铠甲轻者二三十斤,重的达百余斤,穿着时冬凉夏热,行动不便,所以平时行军时都置于辎重车中,对敌交锋时才披挂上阵。元代蒙古骑兵均披网甲,用铁片以金属丝贯合而成,即所谓连环锁子甲。将帅之甲并饰以金银,皇上之铠甲,还镶嵌以各种宝石。明代销甲,有卫护上身和两膀的铁网衣(锁子甲),卫护手及腕部的带网腕甲,卫护下体的铁网裙及铁网裤,卫护足部的铁网靴等,制作十分精良。

    2.胄 保护头部的服具,又称盔、首销,汉以后又叫“兜鍪”。多用铜铁等金属制作,也有用藤或皮革制作的。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胄,是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道内出土的140多顶青铜胄。形制呈帽形,高约20厘米,顶部有插缨饰的管。左右及后部向下延伸,以保护身和颈部。盔作虎头形,也有素面的。西周和春秋早期的盔,左右两侧下垂形成护耳,但后面和前面面门一样空缺。护耳下角各有一小钮,用于穿绳系盔;盔顶也有一长方钮,中有穿孔。战国时期的盔;左右后三面平,门面呈半圆形。东周时期另有一种青铜胄,形似有髻小帽。胄边有四小孔。春秋战国也有革制盔。战国以后,铁胄逐渐代替了青铜胄。宋代胄重量较前减轻,纹饰繁复,有的作兽形。元代有皮胃,但铁胄较多,形制也富于变化。将帅用汉式云龙铁胄,步卒用便帽式铁胄,骑兵所用铁胄则长体庇项,中校下延庇眉。明代盔有三种,一种是御林军用的铁锁子盔,形状如同便帽,下沿装用锁子钢丝网,下垂至胸部;一种形式上承宋元,形如钵,绵丝织物护项,上部似盂,普通官兵所用盔上宽下窄,高钵,大眉庇,制作简单。清代盔制作精良,用坚实皮革衬里,外罩铜钵,下沿有铜绿边,上有大铜顶,顶上有小尖锥。钵与缘边间有许多铜星,盔下接红绒衬绵护顶,绒上饰以小铜星、玳瑁或明蛤片。

    3.盾 手持的挡御刀箭的护身武器,又称盾牌,或称“干”,大盾称“橹”或“卤”。先秦偶有青铜盾。一般盾多用木、革制作。《宋史》载熙宁九年郭逵征交趾,得到当地制藤牌的方法。有藤条编制,中心向外凸出,内凹处上下有二环,方便手执,轻便坚韧。清代也有藤盾,圆形,外涂油漆。另有木盾,仿明代长方形虎头盾牌,上方作燕尾式分叉,便于窥伺敌人。

附:农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一个最基本的生产部门。但商周时代遗迹出土的农器多为石器,青铜器很少。这是因为青铜材料珍贵,旧青铜农具常改铸,不可能随便遗弃,一般农器也不当作陪葬昂,所以青铜农具遗存就很少了,进入铁器时代后,农器主要就用铁铸造了。

    1.耒 头上有两齿的农器,用于挖窖穴和开沟渠。古代曾大量使用树叉的天然形态作耒,青铜耒形制由木耒发展而来。出土青铜未有西周器一件,双齿,扁方銎,翌上有小方孔,用以装木钉固定木柄。

    2.耜 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3.铲 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器,又称“钱”、“镈”、“划”。形制为长方形青铜片,一端连铸翌,銎为方形或椭圆形。

    4.镢 起土和锄草的农具。长条形,厚体窄刃,单斜面或双斜面。头上有长方銎,銎安木柄。

    5.锄 锄草疏苗的农器。形如铲而宽,有銎。镢为直柄,锄为曲柄。

    6.锸 开沟渠和作垅的农器,又写作“臿”。形制身短而宽,凹口銎,用以套在木板前端。木板后部再连装直柄。使用方法跟现今锹相似。

    7.锛 开垦土地的农具。形制近于斧,但只是一面偏刃。背面微拱,有理,安曲形横柄。古代没有刨子,镑也是平木的主要工具。

    8.斧 砍伐工具。形制跟今天的斧近似,长体,平刃或弧刃、双面刃。平刃兼可用于农业,弧刃专用于手工业。有方銎、圆銎。圆銎斧横装柄。方銎斧直装柄,使用时双手把握。

    9.斤 形制如斧,翌内置曲柄。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一柄青铜斤,长方銎,銎中装置一曲木髹漆的柄,跟甲骨文斤字形象一致,是现存器形最完整的斤。

    10.凿 凿孔或控槽的工具。体细长,上宽下狭,直翌。是直柄工具,使用时用锤子等工具锤打。刃部有平刃、弧弓、尖刃等不同。

    11.犁铧 耕地松土的农器,铧为犁头。形状跟今天的铁铧相同。

    12.镰 收割用的农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出土有石镰。收获禾穗的手镰又称“铚”,可装柄的镰,古代称“艾”、“”或“刈”。形制一般为弯月形,刃部无齿或有齿,宽端装柄。西周出土有手镰,体短而宽,呈蚌壳形,上部为弧形,下部有细锯齿,平刃。上端有孔,可系绳,以便套在指上,固定于手掌中。

度量衡器

    度是长度,衡是重量,量是容量。我国古代度量衡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度量衡制并不统一,各诸侯国有不同的单位,进率也有四进、六进、八进、十进的不同。秦虽统一了度量衡制度,但各个朝代都有一定的变化。因此,作为度量衡的器具,各个朝代也都有所不同。

    1.尺 最早的尺,多用木、骨和象牙制成,保存到后世的很少。现在所见最早的尺是河南安阳出土的几件象牙尺,尺上都有刻度,正面刻十寸,每寸刻十分。目前所见最早的铜尺是战国时期的。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汉铜尺,正背两面无刻度,仅在一侧刻十寸,第一寸处刻十格,其余九寸不再分刻小格,但在五寸位置刻有交午线。据实测尺长23.1厘米。1956年3月在长沙东郊东汉墓出土的铜尺,长23厘米;而1957年8月在长沙南门外东墓发现的铜尺,则长23.6厘米;1959年9月在浙江绍兴西南东汉古墓中又发现一把汉铜尺,只残留寸格五道,推算该尺长为24.083厘米。可见同一朝代,尺寸的长度也有所不同。

    2.量 量东西的器皿。战国以前量器多用陶或木制作。战国开始出现铜量,传世和出土的铜量以战国秦汉时较多,许多都是当时国家颁布的标准量器。如传世的秦国商鞍方升,是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鞍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为扁长方体,有柄,实测容量202毫升。三件齐国陈纯釜、左关铆和子禾子釜,都是齐国官定量器。陈纯釜为长圆坛形,有二耳,实测容量20580毫升;左关铆为椭圆半球形,口部有流,实测容量2070毫升。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零年)颁发的新嘉量有斛、斗、升、合、南五种单位。器作圆柱形,外有刻铭,说明量值及积计算方法。经实测并根据各部分刻铭计算,新嘉量一斜近20000毫升,一斗为2000毫升,一升为200毫升,一合为20毫升,一龠为10毫升。新嘉量制作准确,在我国度量衡史上占有重要位置。1956年河南陕县出土王莽始建国铜撮,补充了龠以下的容量单位,据实测,五撮为一龠,使我们对新莽时代量制有了新的认识。

    3.衡 用以测重量。衡杆一般用木制,铜制的较少。传世的两件安徽寿县出土的王衡,体扁平如尺,中部突起,有穿系的鼻钮,正面有十等分刻度。使用方法同今天的天平相似。

    4.权 等重的器具,相当于今天的砝码。1975年湖北江陵雨台山春秋墓出土的楚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铜权。出土铜权以秦国和楚国权最多。秦权多为钟形或瓜棱形,多附有始皇诏和二世沼。1964年陕西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实测重量30750克。正面铸有铭文,另一面加刻始皇沼书,旁边又加刻有二世元年诏书。楚权呈圆环形,一套有六、九、十枚不等,在天平上。使用。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了木衡、铜盘和权环10个,大小相次。这是我国目前所存同类衡器中最完整的一套。

    兵器、农器和度量衡器,以有铭文者为贵。一般作伪器的情况较少。辨伪的方法可以参考铜器部分。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