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螺漆砂砚
点螺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品。1966年北京元代遗址出土一件漆盘残片用螺片镶嵌广寒宫。明代是点螺漆器的盛期,工艺水平已达到相当精湛的程度。用贝壳、夜光螺等为原料,精制成薄如蝉翼的螺片,再将薄螺片"点"在漆坯上,故名"点螺"。因点螺用料较一般螺钿镶嵌为薄,而且软,故又称"薄螺钿"和"软螺钿"。现在扬州等地,仍有点螺漆器生产。
点螺:以色彩丰富的彩贝,如珍珠贝、夜光螺、石决明等为材料,制作成极为精细的图案纹样,镶嵌在漆面上的一种装饰工艺。
1、下料。根据设计图案内容,分别不同需要对用料进行精选,用刀具将片料下成点、线及多种图案形状的镶嵌部件;
2、拣料、开片。挑选有色彩的贝壳,经加工处理,开成极薄的片料备用;
3、开纹。用开纹刀开出图案细部纹理;
4、粘贴。将主要镶嵌件,用粘接剂按设计稿粘于漆坯上,粘实,压平,待干;
5、了手。添补细部装饰纹样,如芦滩、云雾、松针、溪径、小花、细草等;
6、光漆 漆工处理待实干后,用细砂纸打磨。揭退点螺表面漆层。再经数次擦漆、抛光而成。
扬州点螺漆器
“点螺”漆器是在螺钿漆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宋代开始发展与成熟。元代镶嵌螺钿的技法已经相当的成熟。至明末清初成为名符其实的“点螺”漆,同时也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巅峰期。
“点螺”是螺钿镶嵌的一种技法。“点”是技法,“螺”是材料。螺是蚌壳的五彩内层所切割成的薄片,再刻制成山水、人物、花卉、草虫、鸟兽等平面形象,然后再放在细砂上磨得薄如纸张,底面上还涂上一层色漆,以增加螺钿片色彩的美丽,其中名贵的还镶有金片、银片、金丝、银丝。
这些薄螺钿和金银片往往很小,镶嵌时用漆“点”在胚胎上,故名“点螺”。薄螺片用胶漆按事先设计好的图案、文字依次点上去,全都粘好之后,候其干固,于面上再涂一层色漆,待漆干燥,便进行打磨,将螺钿花纹上的漆磨去,就显出了螺钿和金银片拼成的平正的图案了,在光线的照射之下五彩缤纷,闪烁变幻绚丽异常。
明清两代,扬州是“点螺”漆器生产的重要基地,明末清初达到最高峰。明晚期的嘉靖至万历年间,扬州漆工江千里制作的点螺漆器驰名天下,他所制的杯、盘、碟等以小件为多,精美无比,至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扬州的点螺漆继承传统,在螺片的细薄、镶嵌工艺的精致、画面景物的刻画等方面都超越了前代。继江千里之后,扬州漆工卢映之、王国琛等也是制作点螺漆的高手(其中卢映之便是继其后的扬州著名漆工卢葵生的祖父)。
图中一对黑漆倭角海棠式碟系清代初期之物,长10厘米,高1.2厘米。碟口略向外撇,上大下小,显得稳重、质朴、典雅。该对碟,胎薄质轻,扣之“拍、拍”有声,如用手指扣硬纸的声音。其入水不沉,也不惧水,三百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光彩照人,可见其胎质坚不易损伤,人们常用“脱胎”呼之。“脱胎”漆器在工艺上是“夹”漆器的一种,战国、楚、汉漆器已用此法,至明末清初的工艺制作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该对碟的漆胎即用此法。
该对碟的中心主题图案是人物故事,旁有景物陪衬。二、三人物于其中,或作揖,或端坐,姿态各异,衣饰华丽线条清晰。人物的脸部略加细刻,稍稍数刀十分传神。周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主题部分外侧有细花装饰绕碟一圈。对碟点螺工艺精湛,全部选用五彩的薄螺片,内外图案的钿片之中又夹金、银片,交相辉映,绚丽夺目,气质豪华。点螺之外的是黑漆衬底,其漆皮纯黑,厚重,平滑,光可鉴人,纯朴可爱,可谓精妙绝伦。
清代中期以后点螺工艺由于成本高,工艺精,制作者往往入不敷出,难以糊口养家,便开始衰落。当时没有什么新的创造与制作,只是以仿制明末清初的作品为目标,且质量、工艺粗糙,清末以后点螺工艺便失传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扬州的一些工艺家开始探索、挖掘、继承点螺工艺的传统,但还只能说是一个起步,虽有作品问世,但难望上述的方碟工艺之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