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存世的古籍超过5000万册,而全国仅有几百人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对此,发展民间古籍修复机构的呼声愈来愈高,近些年来,也的确陆续涌现出了一批这样的机构。不过,有调查表明,发展民间古籍修复机构面临人才培养难、市场小众以及盈利困难等现实问题,还有技术上的参差不齐令人担忧。
相关阅读:古籍老龄化严重 亟待保护
“难题”重重
“早晨的雾霭笼罩着乌镇,镇上的图书馆里珍藏着大量古籍,文的工作就是整理修缮这些古书。文是北京大学[微博]硕士,毕业后即自愿回到乌镇整理古籍……”这是某电视剧中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理想”工作状态。然而在现实中,古籍修复却面临“低学历、高门槛”的尴尬境地。据统计,全国虽有50多家院校设立了古籍修复相关方向的专业,但大部分为中专和高职院校。
浙江一家开设有古籍修复项目、且经验较为丰富的文化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旗下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大部分是从图书馆开设的古籍培训班招募而来,“我想恐怕很多修书人都不敢把自己称为人才,因为这一行知识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所以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该负责人说。
同样普遍偏“低”的还有古籍修书人的薪水。彭先生从南京一家中等专业学校毕业,随后进入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成为“古书医生”中的一员。然而,据他透露,自己每个月拿到的薪水不到2000元。
业内认为,人才匮乏是整个古籍修复行业多年来的痼疾,而对于民间的古籍修复机构来说,培养人才还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实践机会少。图书馆以及以中国书店为代表的国营企业采用的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现在有很多学习班就10-20天,主要是从理论上讲解,修书是继承了传统工艺的熟练工种,需要动手去做,如果不实际锻炼,那么从学习班毕业的人还是难以从事这个行业的。”中国书店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修复不能盲目
事实上,据业内人士介绍,并不是每本古籍都需要维修。而且,如果修复一本残破污损的古籍,需要针对其破损状况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可以把它拆成散页,拿水冲干净再进行补洞、钉皮、溜口等工序。但有一些书,如果贸然进行修补,水一冲就成了一堆纸浆。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珍稀古籍还是以原貌收藏为“上策”。
鉴于此,有人担心,一些不了解古籍修复的古籍管理负责人贸然大规模开展古籍修复,会对古籍造成更严重的损毁。“一本古书该修不该修需要根据版本学、目录学、知识判别,要对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市场价值多方考量之后再做决定。图书馆在做出修复计划时,应该咨询多方专家意见。哪些书需要修,哪些书应该不作拆改,加皮保存。如果收藏机构和藏家对这个不了解,大刀阔斧都修了,那搞不好很多书就白白糟践了。”有业内人士表示。
参考阅读:千万册古籍价比黄金 亟待修复
盈利不乐观?
正因为不是所有古旧书都适宜拿出来修复,且绝大部分的古籍都是馆藏,民间流传的古籍数量很少,而愿意冒风险把购得的古籍拿出来修的藏家更是少之又少,以至于留给古籍修复机构的盈利空间其实并不大。
中国书店是古籍修复领域的大品牌。然而,中国书店在古籍修复领域有关盈利的实现也不容乐观。其相关负责人甚至表示:“我们即使是承担图书馆古籍修复的大项目之后,也连人工成本都难以维持。我们是用其他部门的经济收入来维持这个行业。之所以不撤这个古籍修复组,是为了守护传统正宗的古籍修复技艺。”
谈到这个话题,进入古籍修复领域6年的南京某古书修缮中心负责人李先生也大吐苦水:“数年来,我的修复中心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我最初是出于对古籍的喜爱才进入这行的,现在我都不想干了,计划短期内把公司撤掉,这个市场容不了那么多人来做这种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众多的民间修复机构涌现虽然确实能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古籍亟待修复的现状,但倘若技术参差不齐,如果对古籍修复不当,非但不能使古籍得到“康复”,还会因此断送其“性命”。 “大力发展民间修复机构的同时,也要建立古籍修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古籍修复职业准入制度,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对民间古籍修复机构按照资质等级划分相应的修复工作范围。”有业内人士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