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有昌的“江南龙灯厂”位于双桥门的街边,门脸还不如旁边的“皮肚大碗面”气派,推开门进去,却马上让人想到“别有洞天”这个词。
“这是‘邮票灯’,这是青蛙灯,这是兔子灯,玻璃罩着的是‘麒麟送子’,布盖着的是‘九龙壁’。”陆有昌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时声音激昂,但却又很快低落下去,“灯都是好灯,可惜不大好卖。”
执着灯匠
花灯一梦60年
陆有昌70岁了,花灯已经做了60年。曾经,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南京老城南出了名的“秦淮花灯”匠人,10岁时,陆有昌就接过了这一门技艺。
如今,老城南早已天翻地覆,昔日的少年,已垂垂老矣。可尽管佝偻了背,声音变得嘶哑,陆有昌还是坚持着祖辈上传下来规矩,扎花灯的每一步,都由自己完成。
“每年过完年,厂里差不多就开工了。”陆有昌的妻子刘红说,之所以这么早开工,是因为手工扎花灯的程序繁复,费工费时。
老两口要先去批发市场买来纸张、铁丝、颜料等原材料,再把纸张染色、晾干、铺平、裁剪,随后,把纸张折叠,再用铜丝捆扎,一件花灯的配件“莲瓣”,才算完成。老爷子凑在一盏昏黄电灯下,用小电焊,把莲蓬的框架焊出来。覆盖上彩纸、金箔,外面再覆盖上12片“莲瓣”,“莲花灯”四周垂着的一朵莲花完成,而整个莲花灯上,这样的莲花,有好几个。
陆有昌说,除非是他手把手教出的工人,否则即使是花灯中的一个配件,他也不放心别人去做。“我做灯,都是双层纸的,而且每一张裁剪过的纸片,长宽比都必须是精确的‘黄金分割比率’。”这位老匠人说起这些工序,声音铿锵有力。
这些过于苛责的细节,确实让陆有昌收到了回报——2006年时,他的代表作“莲花灯”,登上了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民间彩灯》邮票。在“江南龙灯厂”的办公室内,这张邮票被放大到了15寸,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陆有昌是国家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上邮票”的荣誉,莲花灯在他口中,早就是“邮票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