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3年1月在东单大华电影院公演第一出四个小戏的白黑两色简易戏单,到2012年底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的浓墨重彩的《坏女孩的恶作剧》,北京人艺60年300出戏的节目单正以编年体的形式铺陈于人艺戏剧博物馆。小小纸片,洋洋大观。创作足迹、人物风情、年代变迁、政治风向从中皆可嗅出。
周总理一生观看过北京人艺演出的43部戏,并对很多戏的修改提出过真知灼见,但1966年1月28日在五道口俱乐部的《像他那样生活》,是周总理观看的最后一出戏——传递出这一信息的并非是以北京人艺为背景的某部著作,而是一张常常被普通人忽略但又被戏迷视为一大收藏雅趣的老戏单。
戏单,旧时称谓,今天通常被唤作说明书,自有皮黄喧嚣舞台至今,戏单不仅传递出演员阵容、剧情梗概、导演阐述、背景掌故等戏内信息,更将戏情戏理浓缩于方寸之间。千戏千面,一戏一格。
从1953年1月在东单大华电影院公演第一出四个小戏的白黑两色简易戏单,到2012年底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的浓墨重彩的《坏女孩的恶作剧》,北京人艺60年300出戏的节目单正以编年体的形式铺陈于人艺戏剧博物馆。小小纸片,洋洋大观。创作足迹、人物风情、年代变迁、政治风向从中皆可嗅出。在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馆长刘章春的讲解中,大时代中的艺术风云也逐渐清晰。
第一张戏单中李婉芬既是演员又是道具师
人艺历史上的第一张戏单简易平常到了毫无设计可言,没有一个醒目的剧名甚至让人很容易将其忽略掉,但它却独占展览的第一顺位,成为人艺现实主义风格奠定的见证。刘章春介绍说,“1952年6月,北京人艺建院之初,为解决剧本的来源,全院把演员、舞美设计等100余人分成四个组,分别到工厂和农村去体验生活,创排了四出小戏,并于1953年1月15日在东单大华电影院公演。”从节目单上一目了然,四出小戏分别是《麦收之前》、《夫妻之间》、《喜事》和《赵小兰》,演员表中可以看到李婉芬、胡宗温、金雅琴等多位日后蜚声全国的艺术家的名字。但有趣的是,在职员表中,李婉芬同时充当了“道具”一职,“化妆”则由金昭和尚梦初担纲,足见当时的人艺还没有成为一个拥有灯服道效化各工种齐备、有完整建制的剧院。
1958年剧院已经有了自己的营销策略
如今,人艺是为数不多的将节目单放于前厅,供观众免费领取的剧院,而且还保留着电话订票送票上门的服务,但其实这种人文情怀早已有之。刘章春说,“在1956年演出的《双婚记》的戏单中,人艺为了方便观众晚上散戏后回家,将路经首都剧场的1至5路公交车路线印在了上面。后来1958年演出的《金鹰》的戏单不仅第一次以海报形式出现,更印上了‘电话预约专人送票’的信息。”从当时的送票信息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城区(5张以上)每张收手续费2分,城外(20张以上)每张收手续费3分”。刘章春说,“从这样的送票信息可以看出当年人艺已经有了自己的营销方法。”
戏单形态折射出设计及印刷技术革命
从最早的单色铅印到如今的高科技四色彩印,戏单形态的演变也从另一侧面折射出印刷技术的革命。刘章春说,“1957年的《虎符》是话剧民族化的一次有益尝试,戏单也制作了两个版本,一种为普通的单页,另一种则制作成了小册子,并且第一次印上了演员的剧照。虽然印刷效果不是很好,但在形式上也算是一种创新。《哎呀呀,美国小月亮》的戏单上附带印上了剧中歌曲的曲谱与歌词,并开始出现了新剧预告,成为了最早的广告宣传;1997年的《鱼人》 是人艺历史上第一次用电脑软件设计戏单……
《请君入瓮》中的骷髅图出自英国设计家之手
每一张戏单封面的字体各异,其中有不少都来自领袖或名人的墨宝。刘章春指着1953年重排“老人艺”《龙须沟》的戏单封面说,“《龙须沟》的剧名就由北京市市长彭真题字。1991年演出的《海鸥》特邀莫斯科艺术剧院总导演叶浦列莫夫导演,戏单上的‘海鸥’二字由业内公认的书法家、当时人艺副院长于是之题写。”值得一提的是,莎翁名剧《请君入瓮》戏单上的那幅看似有些孩童涂鸦般的骷髅图,出自英国舞美设计阿伦·拜瑞特之手。这不仅是人艺唯一一份由外国舞美设计家设计的戏单,这样的图文意象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也可谓惊人之举。
《丹心谱》两版戏单对照明暗历史
人艺的戏单大都只有一个版本,但也有例外,一出是《蔡文姬》,一出则是《丹心谱》。1978年的《丹心谱》并排着两张看似没有任何分别的节目单,唯一的不同便是剧院的名字,而这张节目单也引出了一段灰色的历史。刘章春介绍说,“在‘文革’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微博]’被‘北京话剧团’所取代。而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人艺正常的艺术生产开始恢复,《丹心谱》是剧院回归演剧风格后的第一部戏,演出过程中院名被改了回来,于是出现了仅仅是院名不同的两版节目单。”
文/本报记者 郭佳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