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月7日电(记者王学涛 燕雁)“富贵牡丹”“华丽孔雀”“忠勇关公”“祥寿五佛母”……在山西长治堆锦研究所,一幅幅上党堆锦充满了生动的立体感,花鸟活灵活现,人物形神合一。
上党堆锦俗称堆花,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以丝绸、纸板、棉花为主要材料,经过十几道工序,用极具立体感的形式诠释传统的国画和雕塑艺术,享有“立体国画”和“软体浮雕”的美誉。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15年,上党堆锦在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银奖而出了名,上世纪50年代又以国礼馈赠前苏联和朝鲜,出口量很大。”长治堆锦研究所所长凃必成说。
然而,由于堆锦一直采用“传媳不传女”的封建家庭式传艺方式,再加上制作工艺复杂,丝绸锦缎制的手工品价格昂贵,最后产品被迫停产,在上世纪70到90年间,堆锦一度处于失传状态。
“最简单的堆锦也要经过绘稿、拓印、裁剪、贴飞边、絮棉花、蒙绸等十几道复杂工序才能拼贴而成,要求制作者有很强的绘画和艺术造型功底,否则很容易成废品。”66岁的凃必成说。
庆幸的是,在1997年,原来就搞堆锦制作的凃必成成立了研究所,十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抢救这一濒临灭绝的中华一绝。
“抢救一共花了100多万元,都是四处借的钱,直到最后一分钱也借不到了。”凃必成说。
抢救首先面临蛀虫的问题。凃必成告诉记者,以前堆锦都是用浆糊进行粘贴的,非常容易生虫子,过去留到现在的堆锦几乎都有虫眼。“现在我们用的是白乳胶,基本上解决了生虫的困扰。”他说。
为了堆锦的长远发展,凃必成开始思考它的销路。“由于制作、成本昂贵,一般的堆锦也要卖到1万、2万,高档一些的在20到30万元之间,因此在国内主要以收藏和送礼为主。未来国外市场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起源于唐朝宫廷里的堆锦如何在国外畅销,凃必成很自然想到了宗教。经过精心制作,他的作品《观音·文殊·金刚手》和《白度母》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佛堂全像图》《释迦牟尼佛会》等被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
为了能创作出更好的佛教作品,他在55岁的时候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了两年的佛学知识。
“所有佛教题材的画都是根据佛教故事创作的,上研究生对我帮助很大。”凃必成说,这些年他自己独创了200多幅作品,但仍以传统花鸟为主,将来佛教作品将占到销量的50%到60%,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
如今,上党堆锦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上党堆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每年的产值约400万元。
作为这项传统工艺的抢救者和代表性传承人,凃必成一边探索产业化之路,一边积极培养传承人。目前,他已培养了4个正规徒弟和100多名学生。“明年我们的堆锦艺术博物馆也将开馆,大家可以免费参观。”凃必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