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学军
“现在,武岳庙片区内的老建筑基本都重建或修复完工了。其中的九华楼也换到此处重建起来了,但以前九华楼老房子上的老石匾却没有安装上,不知道是怎么回事?”2月27日上午,济南市民王先生向记者反映了上述情况。
记者随后赶到现场看到,包括九华楼等在内的历史建筑有的已经整体修复完成,有的重建起来。其中,仿照以前的老九华楼建筑重新修建起来的“九华楼”也整体完成,整体模样和以前差不多,不过,建筑朝向由原来的坐南朝北改为坐西朝东。记者注意到,在重建起来的“九华楼”门楼上,原本应该镶嵌“九华楼”石匾的地方却是一片空白。
“九华楼都重建起来了,以前的老石匾怎么不安上?”当记者向该片区承建方的一位负责人咨询情况时,他回答说,不是他们不想安上老匾额,而是石匾不在他们手里,所以无法安装。当记者问他老石匾现在何处时,这位负责人回答说,应该是在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存放着。
文物部门:老石匾还在库房放着呢
原建筑的其他构件也没用上
“九华楼的老石匾确实在我们考古所的闵子骞库房放着呢。建设方如果想要安装的话,可以和济南市的文物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可到现在,他们从没有找我们沟通过。”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宾在接受记者咨询时说,另外,九华楼的老石匾是很有价值的一件文物,他们已经办理了文物入库手续,如果要重新使用,也要按照文物管理规定,先办理一定手续才能使文物出库。“
其实,只要建设方和文物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好,这类的文物利用起来并不难。我个人也认为,这类文物还是原址保护好,但希望建设方在重建或修复历史建筑之前,最好提前和文物部门沟通一下。这样,文物部门就可以提前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免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遗憾。”陈宾说,像九华楼的重建方案,建设方没有提前和文物主管部门沟通,现在不光石匾没有用上,包括原来的大门门券石在内的一些重要的石头构件也都没有利用上,这就十分遗憾。
◎专家声音
王军(文史专家):修复老建筑还是应该修旧如旧
“我也认为,修复老建筑还是应该修旧如旧,尽量恢复其本来面貌。”文史专家王军对记者说,历史建筑本身承载着非常多的历史信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民俗文化等等。只有修旧如旧,才能将这些历史信息完整保存下来,传承下去。
“如果以修复的名义造出来的建筑都是新的,那不成‘假古董’了吗?这些新建的仿古建筑好看是好看,但它没有历史内涵,根本承担不起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王军说,如果这么做,搞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会让人耻笑的,其实也是在破坏文物。
“外国游客到中国,最想游览的不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是有我国民族特色,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的老建筑。”王军讲,现在,每年都有不少外国游客来济南,他们除了去济南的三大名胜参观外,不少人都很喜欢钻老城区的老胡同、老街老巷,去欣赏那些原汁原味的老建筑。
姜波(古建筑研究专家):老石匾不用上是个遗憾
“在2002年到2003年九华楼拆迁时,我们就做过详细的测绘,测绘图早就交给建设主管部门了,当时也保存下来不少老构件,如果设计和建设方想按照原样恢复重建是有条件的。”山东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古建筑研究专家姜波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有名的老鲁菜馆基本都没有了,九华楼以创制鲁菜中著名的九转大肠而声名显赫,它的重建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这次重建本是恢复历史建筑的好机会,如果连以前的老石匾也不用上,对九华楼的重建来说实在是一个遗憾。
■延伸阅读 九华楼曾创制名菜九转大肠
九华楼原位于后宰门街与县西巷交界口,在清末民初为济南府鲁菜名店,当年它与庆育药店、同元楼饭庄、远兴斋酱园并称为后宰门街四大名店,为富商杜氏与邰氏合股开办。杜某对“九”字有着特殊的爱好,因此他所开的店铺字号都冠以“九”字。1914年出版的《济南指南》一书中,记载了当时济南的15家中餐馆,其中便有后宰门街九华楼。相传清光绪初年,九华楼掌勺大师傅一改猪下货不上大席的传统,将猪大肠用全料煮熟焯过,后炸,再烧,出勺入锅反复多次,烧煨至熟。所用调料有砂仁、肉桂、豆蔻,还有山东的辛辣品大葱、大姜、大蒜以及料酒、香油等。端上餐桌后客人们赞不绝口,这道入口滑润,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的菜肴即是鲁菜名肴——“九转大肠”。
九华楼饭店的北楼一直到2002年底才开始拆除,至2003年5月拆除完毕。拆除前,九华楼北楼为砖石木结构,二层有三间木阁,拱形门楼券门上方镶嵌着遒劲楷书“九华楼”石匾。石匾两侧为圆形花棂窗。楼壁上还有精致砖雕石雕,楼梯设在室外,二层铺有木地板。属于典型的清末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