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自家地下挖出了神秘墓葬,而墓中的尸体不但保存完整,且与37年前该处附近出土的另一具古尸有着惊人的相似,专家表示,该具神秘女尸极有可能成为稀世之物。
居民建房挖出神秘墓葬
2月27日,临泉县姜寨镇的一户居民正在自家宅基地上挖地基,但是很快发现了不正常——地基不断下陷,而且下陷的地面处还露出了像棺材板一样的东西。出现这样的意外,地基肯定是不能继续挖掘了,于是大家就开始清理棺木板上的土层。
据当时在场的村民回忆,最初挖出来的是一块棺木板,下面是两具棺椁盖板,内外棺木相连。大家意识到这里出现的应该是一处古墓,于是立即停止了地基挖掘等施工,并上报相关部门。
女尸地下不腐数百年
2月28日,在接到群众上报后,当地文物、博物馆、公安等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立即赶到墓葬现场进行勘探挖掘,并在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对墓葬进行快速抢救性挖掘。
目前,挖掘出的棺木已被打开。虽然由于建筑工人挖地基,造成了该处古墓外棺受损,但内棺保存尚好,且棺木中存放的女性死者的尸体也保存较为完整。尽管墓坑中出现了大量积水,但由于棺木质地坚硬且盖板上铺有防水防腐的土层,棺木仍然保存较为完整,并未出现严重腐烂痕迹。
随着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中科大、临泉县博物馆人员等对古墓、木棺的清理,这座古墓的神秘面纱也渐渐被揭开。经鉴定发现,该棺木中的女尸身高约138厘米,保存完整,全身灰黑色,尸体呈半湿半干状态且肉组织较结实,略有弹性。
“目前棺木中女尸下葬的具体年代以及其准确身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后才能确定。”临泉县文广新局局长郑中民告诉记者。尽管墓葬中并无大量陪葬品出现,但考古人员还是在出土过程中发掘出了29枚铜钱,经鉴定均为“皇宋”、“熙宁”、“明道”等北宋年代的钱币。其中“政和”(1111年-1118年)的钱币年代最晚,至于具体下葬年代,仍须有关专家根据墓葬形制、陪葬物品、棺木结构等因素综合分析后才能断定。
此外,考古人员还从外棺与内棺夹层中发现了两个疑似为布偶的“小人”,其具体制作材质与用途也同样需要进一步鉴定和研究。
时隔37年 姜寨再现古墓女尸
此次姜寨古墓的出现并非偶然。据了解,早在37年前,姜寨镇就曾出土过明代的墓葬,1976年3月,姜寨中学附近的群众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处墓葬,木棺四周填以细沙,外封27厘米的石灰,棺内为女性尸体。尸体为夹被覆盖,头发乌黑,挽髻;上身外套宽袖长袍,内穿对襟短衫,下穿夹裤和护膝,外罩布、绸裙各1件;缠足,着绣花鞋。出土时尸体呈浅褐带银灰色,潮湿而有显著油腻感,并有轻度弹性,身长157厘米,重21公斤,约40岁,经安徽医学院病理解剖分析,属腊尸和鞣,考古人员鉴定为明代墓葬。
虽然时间间隔已达37年,但两处墓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当地群众介绍,两处墓葬的出土位置都位于姜寨中学附近,两者仅相隔100步左右的距离,同时,两处墓葬出土的尸体保存都比较完好,且都为女性。而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1976年发掘的墓葬中出土了如洒金纸扇、漆盒、铜镜、耳坠、口含的金珠等文物价值巨大的陪葬品,而此次发掘的墓葬中仅有少量铜钱和疑似布偶的“小人”。
同样的地点出土了两具相似的女尸,虽然时间走过了37年,但带给当地人的震动仍然不小。当地居民猜测,这个地方应该存在一个大家族大型墓葬。
出土女尸或为“稀世之物”
“从陪葬的宋朝钱币等各种迹象来看,此次发掘出来的女尸极有可能是一具宋朝的古尸。”临泉县文广新局局长郑中民向记者介绍,尽管目前的研究、分析还不足以确定墓主的准确年代和身份,但其考古价值已经极大地引起了专家们的兴趣。
“包括上海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内的专家都表示,若该女尸确定为宋代古尸,其考古价值和意义无疑将是非常巨大。”郑中民表示,因为截至目前,国内出土过的北宋之前且又保存如此完整的古尸非常罕见。
郑中民告诉记者,尽管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时候,此次墓葬发掘点附近区域已经被认定为文物点,但鉴于此次发掘出的女尸考古价值巨大,3月11日,省文物部门决定对墓葬附近区域进一步发掘。
(阜阳日报 记者 冯启俊 见习记者 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