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契在民间纸类收藏品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国人特有的土地观念使得一张地契背后承载历史变迁中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喜怒哀乐。
地契是典押、买卖土地时双方订立的法律依据,过去的“土地使用证”是什么样子的?过去的人又是如何进行房产买卖、典当和纳税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家住皋兰路的周荣忠先生家,和周先生一起看看那些数百年前的老地契。
周荣忠先生今年79岁,他的地契收藏经历已经有十几年了,“我从小就喜欢收集东西,画片、邮票、各种票证,都喜欢。要说起收集地契,那还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
周先生告诉记者,那时候兰州的“邮市”正从平凉路迁到张掖路的隍庙,一次他在收集其他票证的时候,一个相熟的朋友告诉他,最近一段时间有一批清朝的地契,处于好奇,周先生决定和好朋友去看看,谁知道这一看,就和这些百年的物件结下了缘分。
“最初看到的地契是一张泛黄的清朝地契,斑驳的纸面上全是岁月的痕迹和味道。一种强烈的历史冲击感和浓浓的风土人情味深深地吸引着我。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收藏他们了。”周荣忠边说轻轻摸着收藏簿中的地契。
对于收藏的过程,周荣忠说,收集地契的过程很普通,就是去隍庙多逛,但收集也讲究缘分、吃苦和细心,前几年收集到的一张清嘉庆年间的地契,就是从不起眼的纸堆里一张张翻出来的。“我那时都70多岁了,就是凭着喜欢,一蹲就十来分钟。”
中国人特有的土地观念,使得地契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凭证之一。它往往反映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兴衰起落。时移世易,这些老地契能让我们通过有些模糊的字迹和简要的说明,看到当时土地交易的情景过程中的规则、政府对土地的管理、交易及纳税等情况,还有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
买者一栏的名字正是说明在买地置业,家境富裕。而卖者则很可能是家道中落或是突遭变故,可想当时在签下自己姓名时是一种怎样的沉重和无奈。一家人的命运就这样承载在这样脆弱的一张纸上,在保存手段有限的过去,人们不知是怎样小心翼翼将它收藏的。
“这些地契能够保留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泛黄的地契让周荣忠十分感概,从1946年开始的土改到后来的文革,全国大部分地契遭到焚毁,只有极少数地契因藏到墙里或埋到地下而得以保存。这些老地契虽然已经失去了法律效力,但是却是研究土地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料。它真实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地价变动、边界划分、农民负担程度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情况。
随着时代更迭,地契这一古老的文书契约早已成为历史,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使得它成为收藏中新的门类。
目前,地契(和契)的存世量正逐年减少,且价格不是很高。藏家一般均能接受。它的收藏优势是不需要藏家投入大量资金,加之专门收藏地契的藏家不是很多,所以此时进入地契收藏领域正是好时机。
但近些年,由于老地契的收藏价值、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关注,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品和伪造品。如何防止收到赝品,记者就此咨询了一些藏友,藏友们提示说,辨别地契的真假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纸张,过去的纸张技术不发达,纸面不会像现在的一样平滑光洁,此外,印章盖得是否自然,也可作为一个标准。如果可以收到好的地契可以看看当时的地方志,地契的中间人多为当地乡绅或是官员,可以考证当时中间人的签名,看是否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