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孝养娱亲采衣匾和勉励后学读书图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孝养娱亲采衣匾和勉励后学读书图

孝养娱亲采衣匾和勉励后学读书图

作者:佚名      其他藏品编辑:admin     
图1 顾廷龙书“采衣堂”墨迹 纸本 纵38厘米 横78厘米 图1 顾廷龙书“采衣堂”墨迹 纸本 纵38厘米 横78厘米 图2 顾廷龙为《苏州文物资料选编》、《苏州史志》等的题签 图2 顾廷龙为《苏州文物资料选编》、《苏州史志》等的题签 图3 吴雨苍《采衣堂读书图》 图3 吴雨苍《采衣堂读书图》

  江苏  邹绵绵

  顾廷龙补书“采衣堂”

  当代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曾在谈论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文章中,把联对、匾额比喻为“正如人之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正因为如此,在我国一些古建旧宅中的厅堂上,匾额确是不可或缺的。

  我祖上业医、经商,留传下的老宅虽非官绅宅第,但亦有嵌着“载锡之光”砖雕门楣的墙门、厅堂,大厅上原来也有块堂匾,名为“采衣堂”。直至文革“破四旧”时,这块放入柴房很久的堂匾才被彻底砸毁。堂名“采衣”,典出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旧时遂以“彩衣娱亲”表示孝养父母。时至今日,善待老人、孝养父母,仍是值得发扬的传统美德。

  1988年暮春,我在一位时在市文管会工作的友人书斋中品茗闲谈。听说他下周将出差赴沪拜访顾廷龙先生,请顾老为文保名胜书写匾额和题写书名。闻此,我就将早有心愿想请顾老补书“采衣堂”匾的设想向友人谈起。友人随即嘱我,把请求顾老题写“采衣堂”匾的“理由”写于纸上,以便他在代求转恳时面呈顾老请求赐墨。

  一周后,我果然在友人手中如愿以偿地拜领到了顾廷龙先生题写的“采衣堂”榜书墨迹,墨迹纵38厘米,横78厘米(图1)。当时真是既兴奋,又深怀对顾老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顾廷龙(1904-1998年),字起潜,江苏苏州人。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图书馆事业家、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古文字学家,又是一位在书法艺术上具有独特风貌的书法家。1963年秋,他曾与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陶白(兼工书法,擅文物鉴赏、收藏)、潘天寿、王个簃四人一起代表中国书法家访日,交流书艺。他题写“采衣堂”堂匾时,已八十五岁。时任上海图书馆名誉馆长、文化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是一位为保存、整理、研究、开发中国古籍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前辈。他于书法,善金文大篆、真书、行书,作书功力深厚,讲究字的骨力和结构。书风丰茂雄浑,质朴古雅。如所书“采衣堂”正楷,运笔坚凝沉着,点画工稳雅致,看似平淡,实蕴神妙。诚如清人刘熙载在论书中有称:“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消闪避取巧,便是极诣。”将它来品评顾老的楷书艺术是最为恰当的了。

  加上就我所知,自“文革”结束后,顾老就非常关心家乡苏州的文化事业,对苏州园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多次与陈从周等专家一起来苏州实地踏勘,并陆续为整修一新的苏州园林名胜、文物古迹书写了不少匾额和题词。如近代学者俞樾故居曲园的“乐知堂”、怡园的“藕香榭”匾额以及虎丘“平远堂”、石湖景区的“吴中胜景”牌坊等,多出自他的手笔。又如《苏州文物资料选编》、《苏州史志》,著名史学家顾颉刚遗著《苏州史志笔记》等书的封面都由他题签(图2)。这些也是我有意请顾老补书“采衣堂”堂匾的原因之一。

  再说上文提到我转请顾廷龙先生补书“采衣堂”堂匾的“理由”,内中有着一段逸事,在此也略谈一下。

  我祖上“采衣堂”匾,原本出自“长洲(今江苏苏州)章钰”手笔。章钰(1864—1934年),字式之,号茗理。早岁肄业于紫阳书院学古堂,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恩科中式举人,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擅长金石、版本目录及掌故之学,为近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校勘家、藏书家。家藏书达万卷以上,取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序》中“吾所抄书,今若千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衣,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之语,遂将书斋命为“四当斋”。章氏去世后,藏书全部寄赠燕京大学。1938年,在抗战战火弥漫中即由顾廷龙先生抢编成《章氏四当斋藏书目》三卷。由此可见顾廷龙先生对这位同乡前辈的敬重及两人志趣的相契。这也便是我之所以恳求顾廷龙先生补书“采衣堂”堂匾的根本原由。

  尤其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我获得顾廷龙先生墨宝之后的次年,我有幸在时任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苏州园林局顾问的王西野先生(1914-1997年)“霜桐野屋”书斋,见到了心仪久仰的乡前辈顾老。记得顾老是应邀出席苏州市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一千周年诞辰,暨天平山南麓范公祠前“先忧后乐”牌坊(牌坊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即为顾廷龙先生书写)揭幕仪式而回苏州的。承蒙西野翁的引荐和介绍,我才向顾老说起去年曾请友人转求他补书“采衣堂”堂匾事。顾老听了之后,莞尔告知我,他将“??”字写成“采”的原委。“采”通“??”,由于常熟翁氏(心存、同龢父子)有“采衣堂”,故改书“采”字以示区别,其义不变。聆此教诲,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前辈学人不独学识广博,而且治学从艺处处一丝不苟。受此教泽,可为我受用终身。

  从吴雨苍《采衣堂读书图》说起

  我于1988年暮春,有幸获得了顾廷龙先生补写的“采衣堂”堂匾墨宝后,于1989年冬又得到了文博界老前辈、兼擅绘画的忘年交吴雨苍先生画赠我的《采衣堂读书图》(图3)。说起我与吴雨苍先生从相识到结为忘年交的经过,其中即与有关书画文物鉴藏事相关,在此与读者共享。

  1987年春,我正在为现代画家、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诸健秋(1891-1965年,名鹄,号九峰,江苏无锡人)撰写传记,在检阅传主的绘画作品时,见到画家在一件作于“丙戌(1946年)”的作品上钤有“冬心研斋”压角印记。由此推度传主曾藏有清代书画家金农(号冬心)用砚。为此事我特地走访了传主哲嗣、曾任苏州博物馆[微博]副馆长的诸汉文先生。诸先生对我说他是搞考古发掘的,对书画一窍不通,早年又在外求学,所以对他父亲的有些事情了解不多。但他介绍我向他父亲的学生、建国后任职在苏南文管会,负责文物接管、征集工作的吴雨苍先生请教。这便是我与吴雨苍先生结识的缘由。

  当我拜见吴老后,就把我对有关“冬心研斋”的出处是否会与金冬心用砚有所联系的推想告知他后,吴老说,他是十六岁拜师学画的,在跟随诸师学画期间(1931至1934年),不知诸师有“冬心研斋”这一斋名。但是说起是否会与金冬心用砚有联系时,他又想到诸师生前确有一方十分珍爱的砚台,抗战逃难时还把它放在胸前。这砚台他是未见过,但知道这方砚是抗战初期,在无锡从一位莫姓的古董掮客手中买来的。因为抗战爆发后,诸师与胡汀鹭、浦云清(画擅花卉)一起,为了使因战乱而散出的书画文物不致散失、落入敌手,才由他们尽力收购。这也就是诸师这方砚台得来的背景。我听了吴老的这番话,感到它堪为证实上述自己的推想的重要线索。回家后,又收到诸汉文先生的来信,要我得便去他处,有事告知我。为此我又去拜访诸先生,当我把吴老的一番话说完,诸先生即告知我,由于我的推想,才使他想起解放前后,在他父亲的画桌上确实有一方“只看勿用”的砚台。直到他父亲去世后不久,该砚台被父亲生前的一位李姓好友,凭着父亲生前写给他的一封信取去了。在此信中有述:在无锡分别时想把‘冬心砚’奉赠给你(李)作为留念,但你却坚持不肯收受。在此言明待我故世后,你可凭此信去取砚的内容。据他母亲说,这位李同志原来是在南京军区部队里的,是他父亲在火车上结识的,还曾多次到家中看望他父亲,后来调到兰州军区去了。我听了诸先生所言,感觉要证实上述自己的推想,必须要找到这位“李同志”。为此我根据这些仅知的信息,经近二年的辗转探询寻访,终于与当时已在兰州军区干休所的李辛酉同志取得了联系。在此把李给我的首次复信照录如下: 

  坚之(贱名)同志:拜读来函,内情尽悉。问及“金冬砚”之事,经过属实。现该砚尚珍藏我处。还存有诸兄大作诸件,最为贵者是我工作调往兰州之际,他送我一幅《钟山惜别图》,并画有简笔形象,长段题词,实为《传略》之资料。信中提及复拓之求,原谅我尚无拓技,如不急,准待春节孩子们回家探亲时帮我拍照数张并把诸我二人交往之简情一并附去。如你用之急需,可来舍下谈观。即颂 冬安! 弟辛酉 (1988年)十二月九日

  自从我与李同志取得了联系后,有关“冬心研斋”的出处便得到了证实。同时也知晓了“冬心砚”的“真相”,即砚背上有着由金农书文,丁敬(纯丁)镌刻的铭文:“宝岑世讲案头有此砚,老夫喜其温润可爱,不能释手。因小笔记此,并倩纯丁为之刻焉。百二砚田富翁”,及其流传递藏经过。再从诸健秋《龙山惜别图》长段题词:“辛丑(1961年)冬,余归自黄山,值辛酉同志与余同车,倾盖论交,相交恨晚。嗣后读画论书,时相过从。今同志将有兰州之行,一旦分诀,弥觉依依,爰写是图,聊慰别情云尔。九峰”可见诸、李两人之交情。又从李来信中告知有关诸氏收藏“冬心砚”的来历,与吴老相告悉同。从此我与吴老过从日密,受益日多而结成了忘年交。

  吴雨苍(1916-2006年),名霖,一字雨窗,晚号祛翁,苏州人。因他自幼丧父,随母亲长期在无锡外祖家生活。十六岁在无锡师从名画家诸健秋学画,于绘画奠下了基础。1935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受到了唐文治、钱基博、金松岑、王蘧常、钱仲联等的指导,对中国古典文学研习尢深。文艺并辔,使他与文博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建国后,他由苏南行署文教处奉调到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初在无锡),参与接管了大批公私图书、书画文物和古建筑、园林。长期以来为抢救、保护、整理苏南地区的文物和博物馆的筹建、陈列工作尽心尽力,贡献良多,委为文博界的一位老前辈。

  在我与吴老近二十年的交往中,聆听到了不少有关文博界以及他与柳亚子、陈从周、顾廷龙、潘景郑、周怀民、费孝通、冯其庸等文化名人交往中的轶闻逸事。每当谈到他的丹青艺事,他则一再表示自己不是画家,早年虽曾拜师习画,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只能将绘画作为余事。晚年重事丹青,仅属寄情遣兴,聊作自娱而已。但他认为“寄情遣兴”是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特色之一,故在创作中须力求高雅,不尚怪异。十多年来他为我作的画有多件,《采衣堂读书图》只是其中之一,尚有作于1995年的《岁寒还读书》扇面等,而最后一件是他八十九岁所作的水墨画扇《云蒸霞蔚》(图4),至今展赏,追怀前尘不免使我有人琴之感!

图4 吴雨苍《云蒸霞蔚》扇图4 吴雨苍《云蒸霞蔚》扇 图5 张寒月篆刻“采衣堂”朱文印印章边款图5 张寒月篆刻“采衣堂”朱文印印章边款 张寒月篆刻“采衣堂”朱文印章张寒月篆刻“采衣堂”朱文印章

  有关当年我请求吴老绘图的缘起,这在吴老《采衣堂读书图》的款题中记之颇详,题谓:“坚之仁兄四十初度,嘱写留念。采衣堂原有章式之匾,今请老友顾君廷龙补书而嘱余图之。己巳(1989)年大雪,梁溪(无锡古地名)七十四叟吴雨苍写祝并题。”从中也可见他当年一直勉励我要多读书,于书画要多看历代名迹,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学识的关爱之情。品赏此图,构图繁复,山重水长,烟云缭绕,林木沉郁,依山傍水筑有茅屋草堂、水榭、藏书楼数楹,堂屋内有一子伏案读书……此中景物情状,虽俱属虚拟,实为画家书生本色及其性情的流露。由于构图内容的丰富,勾皴点染技法、笔墨的纯熟,使得图上情景俱好,意境深邃,由此可见画家于传统山水画创作的身手不凡。记得当代著名学者、诗人钱仲联先生在书跋他《溪山深秀无尽图(卷)》所赋七言长歌中写道:“雨苍山人太湖精,胸中度世资丹青。零墨剩粉偶飘落,世儿得之逾瑶英……石田、六如自有真,绳墨以外凝于神。实处为云虚处水,如此乾坤五壑里。”即是对他性情、学养和艺事的概括。当年我因有幸获得了顾廷龙、吴雨苍二老的书画墨宝,又特地请著名篆刻家张寒月先生(1906-2005年,字莲光,苏州人。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刻“采衣堂”朱文印(图5)志喜。而今三位乡前辈已相继作古,在此将我与他们生前的一些交往,和所获得的教益记述如上,并把他们留在我处的书、画、印遗迹藉此公诸藏界同好共赏,谨志对三位乡前辈的缅怀之情。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