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佳烜
4月20日发生在四川省芦山县的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伴随着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有着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芦山县在文化遗产方面的损失也进入了普查与抢救阶段。有关专家建议,在对有形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得到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有形的文化遗产,一旦相应的文化空间遭到破坏,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常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教授吴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存在于现实文化空间之中,比如生产号子离开了生产活动就无法存活。此外,非遗往往存在于民间,而不是被存放在某个博物馆中,因而容易被忽视。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灾民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安置不到位、不及时等因素都容易让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失传的危险。”
据吴建国介绍,此次地震震中芦山县内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汉代,芦山与藏族、羌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地相邻,又曾是蜀国名将姜维的屯兵之地,虽然是川西边陲地带,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芦山每年庙会节令繁多,有祭奠姜维的“八月彩楼会”,年终还有庆坛酬神的习俗,伴随着庆坛仪式,当地独具特色的傩戏、花灯也应运而生。芦山花灯、芦山庆坛和芦山“八月彩楼会”都已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临近震中的宝兴县素以神秘青衣羌文化闻名全国,宝兴县内硗碛藏族乡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硗碛多声部民歌,境内的蜂桶寨则是大熊猫的故乡。“此次地震,芦山位于震中,宝兴县内的硗碛乡和蜂桶寨受灾严重,一度电力中断。这些地区的情况让人揪心,同时我也很担心这些地区非遗的情况。”吴建国说。
据统计,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有40余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和2万多羌族人遇难或失踪,给羌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然而,震后羌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吴建国表示,芦山地震进入重建阶段后,应该借鉴汶川震后文化重建的经验,首先对县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灾情况进行全面普查,随后结合生产性保护原则将工艺类的非遗,如漆器、竹编等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激发非遗活力。此外,还应注重非遗传承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