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浩实习生 杨瑞 摄影 李文彬
学田湾正街往大礼堂停车场拐角坡坡处,有一个铁制井盖,两块合拢,一块写着重庆下水道1995,另一块写着重庆下水道1665。“几百年时间了,用流行语说,就是"被古董"了。”发现它的市民刘先生笑着说。
井盖是方的,1米×1米,铸铁的。盖子是两块同样的半块合成,板面上分割出一个个小方块。
1665要是年份,难道是康熙年间的井盖?
1665是年份还是序号呢?
停车场保安给我们介绍了个管理大礼堂停车的人,“问他,他知道。”
这男子看了一圈,说:“啷个可能是1665年嘛,百分之百不可能噻。停车场这块是1997年才修的嘛,1995年这块(停车场进口的坡坡)还没得。”
他蹲着看了会,摇摇头起身,也不知道。“可能是写错了。”
三米开外对面路边,同样的下水道井盖,上面写着“重庆市下水道 一九九七年制”。这个的确写了年份,而且是汉字写清楚的,特意写的“年制”。
问周围的人,都不清楚。
我们联系了渝中区市政设施管理处排水办公室主任陈斌。
陈主任45岁,但从事排水设施维护二十多年。他说渝中区的下水道管网,他基本是了然于胸。
“你说的是500毫米×1000毫米两块合成那种,现在都统一规格,以前制式很乱。再说不同部门的井盖,制式也不一样,区别后是为了便于管理。”陈主任说,这就是为啥有的写的是数字,有的写的是汉字。
“这个不可能是古董噻。首先井盖铸铁工艺上几百年不可能有,重庆虽然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下水道管网,到民国35年时,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抗战被炸烂了,重庆在民国35年才出现铸铁井盖,也就是1946年。抗战结束,"陪都"重新建设,当时请美国一个环境学家毛尔利(音)来带头修建。”
陈主任说,现在重庆的铸铁井盖,就是那时从国外带进的。
“以前下水道聚集在繁华地方,巴县衙门那些地方肯定有,还有朝天门码头那些地方。下水道也是一种文化传承。”陈主任说,他在菜园坝珊瑚公园附近办公,那里最早的井盖是民国35年,“还有一些送到了博物馆。”
“你看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和其他人区别,这种井盖,会不会也像人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身份信息呢?要是有人偷了井盖,可以通过信息查到这块井盖是哪丢失的。”联想到井盖上的年份还是数字,我们问。
“之前没有,现在正在做这方面努力。”陈主任说,不久的将来,下水道井盖就会有这个特别功能。“你说的这个井盖,是数字年份写错了,不是古董。”
(时报通66099999感谢刘先生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