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李倩倩实习记者贾惠敏
在物资严重短缺的年代里,粮油票、布票、副食品票对中国家庭而言不可或缺,吃、穿、用都需要凭票证定量供应。
如今,票证已退出历史舞台,在收藏界,票证却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以及一定的观赏价值成为收藏热点。
乌鲁木齐收藏家协会票证收藏专委会副主任黄桂芬,27年来收藏了各类票证2万多枚。随着存世量越来越少,一些珍稀票证可遇而不可求,价格早已冲破万元。
票证停用开启收藏时代
7月18日,在乌鲁木齐晚报会客厅,乌鲁木齐收藏家协会票证收藏专委会副主任黄桂芬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向记者讲述了她收藏票证的故事,这些见证了那个年代历史的藏品,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关注。
1955年,国务院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各种粮食票证便进入千家万户,拉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百余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凭票证限量供应。
“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有了粮票却能走遍天下,这是发生在‘票证年代’的真实写照。”黄桂芬说。19岁时她从天津支边来到乌鲁木齐,在兵团云母二厂工作,那是在1966年,粮票是市民家中最重要的东西。
1986年,黄桂芬调到北门医药公司,在收发室工作。在一个热衷收藏的邻居带领下,她开始集邮,后来又在邻居的影响下开始收藏粮票。
1993年,粮票停止发行使用,而在此之前的几年,布票、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家族其他成员,就已悄然“退出江湖”。
黄桂芬告诉记者,第一批收藏票证的人,大多经历过那个年代,对票证有着深厚感情。
新疆票证亮点多
黄桂芬收藏了2万多张票证,其中包括粮票、布票、棉花票、肉票、糖票、烟票等等,不同年代、不同品类的票证,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新疆布票中,有一种绸缎票是其他省份所没有的,因为新疆一些少数民族需要用绸缎做衣服,所以它是新疆特有绸缎票。从1961年至1964年新疆共发行过区级绸缎票20种,反映了新疆人当时的生活需求。”黄桂芬说。
据黄桂芬介绍,平常布票的单位按寸和尺计量,但新疆布票大多按厘米、米计量。“小面额的票是用来找零的,居民用布一般不超过5米,生产用布可以达到50米、100米。”
记者在黄桂芬收藏的票证中,发现1963年发行的布票中,有很多简化字,例如:1963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业厅发行的找零伍厘米布票中,写着“找另布票”,而“新疆”两个字也简化成“新畺”。鞋面布票上也有简化字,“鞋面”简化成“面”。贰米的绸缎票也简化成“弍米”。黄桂芬说:“这是那个时代的文字改革反应在布票上的结果,你可以从一张小小的票证上读到不少历史信息。”
三类票证升值潜力大
在众多的票证收藏中,有一个别具特色的板块不容忽视,那就是“文革”时期发行的各类票证。“文革票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值得广大收藏爱好者关注。”黄桂芬说。
“文革”票证大多出现在1967年至1972年,“几乎所有的‘文革’粮票上都使用了‘革命委员会’印章,而且印有毛主席语录,很多‘文革’粮票上都印有工农兵和红太阳大放光芒等图案。”黄桂芬说,由于“文革”票证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纪实作品”,具有现代文物的性质,因此备受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其价格也一直高于其他时期发行的票证。
黄桂芬收藏了不少“文革”时期的票证,“从1967年到1971年的文革布票我都有,其中公共生产用布壹米布票的价格比较高,一张价格就为几百元。”黄桂芬说。
“另外,开门票、军票都是收藏的热点,而且因为这些票证的稀缺性,价格也在不断上涨。”黄桂芬介绍说,“开门票,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最早发行的票,流传下来的更是屈指可数,收集难度极大。而军用布票因使用范围小,发行量也小。加上设计与印刷很美观,被收藏者所看好,近年来的升值幅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