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向东
有一次,笔者在文庙藏品交流会上发现了几枚回供肉票(图1),是江西省清江县食品公司于1980年发行的,面额有半斤、壹斤、贰斤、叁斤4种,票面设计很简单,只有文字没图片,但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即设计有附券。有附券的肉票,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尽管要价不低,笔者还是把它买回了家。因为这几枚回供肉票,让笔者想起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市场上猪肉供应的一些情景。
笔者小时候家居农村,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把一头小猪从小养到100多斤,长得快的要七八个月,慢的则要一年多。把猪养大后,便将其送到食品部门收购,由食品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生猪进行分等级定价,此后再按一定的比例回供养猪户猪肉自己吃用。至于回供养猪户多少猪肉,发不发回供肉票,各地的做法并不一样。据笔者所知,有的地方按10%回供猪肉,并发给回供肉票;有的地方不发回供肉票,而是一次性回供养猪户猪肉,于是养猪户便把猪肉腌制起来慢慢吃,肥肉就用来熬油,留作炒菜用。
回供肉票是养猪户交售生猪以后,收购生猪的食品公司按一定的比例回供养猪户购买猪肉的凭证。回供肉票的名称不尽相同,从笔者收集的此类肉票看,还有返回肉票(图2)、卖猪留肉票(图3)。在凭票供应物资的时代,城镇居民家家户户都有肉票、油票,至于回供肉票,知道的人恐怕不多,拥有回供肉票的人就更少了。那时,农民没有肉票、油票,养猪户交售生猪以后才有少量的回供肉票,大都用掉了,能保留下来的十分稀少,尤其像以上所说4枚一套且有附券的回供肉票就更少了。众所周知,旅游门票、布票才会有附券,至于回供肉票为什么也设计有附券?设计附券起什么作用?对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只能盼读者赐教了。(古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