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实习生 魏沛娜/文 韩墨/图
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的“松石间意——巴蜀地区典藏古琴精品展”正在深圳博物新馆展出。43床唐、宋、明、清之名琴珍品甫一亮相,即刻引来观者无数,尤其是周末,博物馆门前排起“长龙”,千年古琴在深圳得遇知音无数。
土生土长的华夏乐器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代表了古典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叶杨认为,3000多年来,古琴艺术在经过了公元7、8世纪的高峰,16、17世纪的深化,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的衰微,在20世纪80年代,终于进入了复苏的时期。
谈及古琴的定义及起源,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表示,古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乐器,“原名为‘琴’,古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古琴’是现代人的称法,现代人之所以称之为‘古琴’,是因为在古琴产生之后,有很多的其他乐器也以‘琴’字冠名(如胡琴、扬琴、马头琴以及钢琴等),为了严肃它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正宗地位,现代人才把它称之为‘古琴’。”
盛建武认为,古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完善的琴应该是西汉以后发展形成的,而在东汉蔡邕至曹魏时期的“嵇康之时”应是古琴乐器走向完善成熟的时期,“虽然古琴在古代很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是在当代,相对于流行音乐来说,人们对古琴的了解却显得极为有限,对古琴复兴的意义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表示,深圳博物馆举办“古琴展”是希望向市民展现中国3000多年的古琴文化。为了让参观者能细细体味古人抚琴时的幽雅景致,博物馆特意把部分场地布置成琴室的环境,并安排多场古琴演奏示范及讲座,观众可以聆听上古遗音,在轻音缭绕中感受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
位居四艺之首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此次共有20余床古琴亮相,时代从唐至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琴的演变轨迹。该馆副馆长柳春鸣介绍说,古琴蕴涵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乐器,位居四艺(琴、棋、书、画)之首。魏晋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乐是古典音乐艺术的至高表现,以其优雅的音色涤凡俗之心,养浩然之气;琴身是工艺美术的精致体现,集斫琴、漆灰、书法篆刻艺术于一体;琴道是文人修身的方式,将人的感性和理性透过音乐的诠释升华至“悟”与“道”的哲学高度。
柳春鸣表示,古琴比钟、磬、笙产生得晚,与瑟同时期。在2000多年前,人们对古琴表现力的激赏就已经超出于其他所有乐器,以至于尊崇到了“神化”的地步。古琴是世界古代轴心时期文明中唯一存活、发展至今的艺术,历代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十分丰富,这种文化现象也是其他乐器所没有的。
柳春鸣说:“在古代,弹琴(古琴)、弈棋(多指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而‘琴棋书画’中,又以‘琴’为尊。古琴除了用于消遣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古琴历来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习之物,是历代士大夫和文人骚客们身份的标志。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中,古琴代表着和谐理性、载道养身,倡导人们积极入世,偏重伦理。因古琴的韵蕴、意境与儒家所倡导的思想大体一致,故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古琴一直伴随着儒家文化走到今天。”
不单单是乐器
“古琴是一门古老乐器,但他的意义又不单单是乐器而已。”古琴演奏家姚亮表示,古人对古琴的音很看重。明代的冷谦曾提出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苍、松、脆、滑“九德四芳”的琴音美学标准,“严格来讲,一张琴的音质要达到这么多的美学标准是不可能的,但传世的古琴大多具备松、透、圆、润的特点。事实上,像‘九霄环佩’、‘枯木龙吟’等传世名琴,都是以其上题文字直接命名,每个文字都形象地形容出各自的音色特点。”
姚亮说:“在现代,人们经常把古筝误认为是古琴,琴、筝不分,对古琴的了解知之甚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古琴自身演奏方式复杂,会演奏古琴的人屈指可数所致;另一方面,古琴在现代社会露脸的机会较少,人们对古琴的了解,仅停留在影视作品中穿插的个把几个镜头的描述,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
“俞伯牙和钟子期有知音之交;嵇康的广陵散乃绝世之曲;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浙派;苏轼也是古琴名家……”姚亮表示,从古至今,古琴流传着众多感人的故事,人文色彩浓厚,“古琴在现代的复兴,可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完美展现给世界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