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古之侗寨
孙 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考古学尤其是夏商周考古和西南考古的研究。
岩寨位于林溪河西岸,南与马鞍寨相连,北与程阳大寨接壤,西与平坦寨毗邻,东与平寨隔林溪河相望。全寨229户1037人,为侗族聚居。农业以稻谷为主,也产小麦、玉米、红薯等;经济林木主要有杉木、油茶、桐油。岩寨因地势不平岩石多,村寨因而得名。据资料记载,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后,岩寨属大营洞所辖,村寨历史当不晚于明代晚期。寨内现有杨、吴、陈、梁、张5姓,以杨姓入居最早。
岩寨三面环山,东南面为林溪河,地势北高南低。来自西南面的小溪从山间穿过,在寨北折转向东南,穿寨而过汇入林溪河。这条小溪将寨子分为东西两区:
溪东两水之间的三角地带为寨子的东区,该区是岩寨原先寨子的范围,其东西两侧以溪河为湟濠,北面靠山处原有防卫的寨墙,现只有两座寨门尚存。东区在林溪河边建有老鼓楼,鼓楼建在石块垒砌的陡坎上。该鼓楼据说建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1932年曾经做过大修或重建。从鼓楼沿河南下,不远处的河边码头旁有青石砌成“萨坛”,坛外还有数棵古老的风水树。寨子背面的山峰名为“衙萨”,即萨坛峰之意,被认为是村寨的“风水山”,据说古时岩寨的村民曾在此设坛祭祀萨岁。山南密布村民居住的木楼,其中老鼓楼对面的那座百年老木楼,是程阳桥承建人之一杨善仁家的居所。村内5条石板古道,组成村寨的交通主干道。
小溪以西的西区是岩寨扩大后建立的新区,新老区之间有两座小型风雨桥相连。该区的居民木楼主要靠西侧的山麓而建,一条南北向的街道贯穿整个西区,北端通过小溪上游的风雨桥可至东区,南端沿山麓顺林溪河而下与马鞍寨相连。新区东南侧的新鼓楼建于2006年,鼓楼前有一块宽阔的鼓楼坪,坪的北侧建有戏楼,南侧为当地擅长建造侗族木构建筑的匠师杨似玉家,这里现已成为岩寨村民的活动中心和非物质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岩寨的外部溪流和内部小溪、水塘和水井构成了完善的供水系,其中4口建有井亭的古井是村民饮水的水源。
横跨林溪河的风雨桥“合龙桥”,将岩寨与平寨间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