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素娜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出自宋徽宗笔下的名画《腊梅山禽图》被静静地珍藏着。对于大陆普通民众而言,要想见到这幅画作可不容易。但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艺术家却将它搬到了绣品上,其细密的运针、层层的加色,完全将宋徽宗笔下鸟儿毛羽柔顺、丰满,树干浑厚、富有质感的韵味表现了出来,几乎以假乱真。
7月27日,由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北京苏州商会主办的“天工雅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刺绣研究所刺绣作品晋京展”在北京爱慕美术馆开幕,《腊梅山禽图》、《丽人行》、《怀乡》等近40件结合名人画作、画稿进行再创作的苏绣珍品,让观者一享苏绣文化的饕餮盛宴。
苏绣,亦称古绣,位居中国四大刺绣之首,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绣珍品常常需要仔细分别方能看出是刺绣而非画作,这种“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高超水平也源于高水平的画稿基础。此次展览中,由苏州刺绣研究所制作的《丽人行》和《簪花仕女图》即完美展示了我国盛唐时期的奢华生活场景,体现了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特有风格。
《丽人行》的绣稿是唐代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局部,通过对虢国夫人姐妹乘着雄健华骝并辔而行的描绘,显示了生的活力和美的魅力。整幅作品以软缎为底料,运用苏绣传统的散套针和施套针法绣制,以精细的绣工、和顺的镶色,完美地将人物衣着色彩的艳而不俗、人物形态的惟妙惟肖、发髻造型的变化多端表现得生动感人,绣出了原作“态浓意远淑具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色,体现了苏绣精细雅洁的技艺特色。
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经典作品,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写实长卷。以此为绣稿的苏绣作品开脸打底三丝,再二丝绣五层,一丝绣八层,最上一层以一根绣线的1/32绣三层。衣服纱幔亦复如是。细处花纹头饰清晰可见,丝丝分明。由于丝线太细,丝线易断,可见绣娘之倾心沥血。
从古至今,很多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通过绣品的方式呈现出来。据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设计师常沙娜回忆,上世纪90年代,她曾多次前往苏州刺绣研究所,并将自己所设计的一些花鸟或其他作品交给绣娘制作。“没想到,绣出来的东西比我的原作更生动、更有光彩,这令我非常吃惊。后来,便有了很多次合作。”常沙娜说。
据苏州刺绣研究所技术总监陈彩仙介绍,苏绣之所以令人爱不释手,主要原因是其品种、造型、图案、画稿、针法、绣法、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俱佳。“苏绣在技艺上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采用苏绣与发绣结合,发绣与发刻结合,刺绣与缂丝结合,刺绣与缂毛结合等样式,大大加强了苏绣的表现力度和画面效果。同时,针法的穿插运用也是构成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特色语言。如今,苏绣针法已发展到了43种,其中基本针法包括齐针、正抢、反抢、迭抢、平套、散套、集套等32种。”陈彩仙说,在绣品制作过程中,艺人为更好地表现物体形态特征,常常运用多种针法进行变化。如绣猫时,毛丝用施套针,眼珠和眼白用集套针、施针,胡须及眼眶用滚针,通过针法的灵活应用,使绣出的物像活灵活现、极为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