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修复后的三潭印月石塔 斜了?文物保护再受争议
7月29日,三潭印月中的南塔被一艘双层观光机动船撞倒,8个半小时后,经连夜抢救,三潭印月恢复如初。
此事在网上引起网友热议。甚至还有媒体质疑,南塔恢复的是否太快了?是否应根据文物法上报?是否会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
昨日,杭州市园文局就此邀请了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内部研讨,并就接下来如何开展三潭印月的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问题一:撞击对石塔到底有没有大损伤?
专家:曾经也被撞倒过,特殊结构起到了保护作用
三潭印月的石塔除塔尖外纯靠自重来固定,因此受外力撞击后,塔身容易被撞出塔基的凹槽。
“我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时候都发生过石塔被撞倒的事件。”杭州文史学者王其煌说。“很多人都误以为三潭石塔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可能有部件会松动了,需要加固。”王其煌说,“其实完全不需要,因为它的构件连接方式非常活(三潭印月石塔结构分为水上水下两部分:水下部分是石塔的桩基,由许多松木桩打入水底淤泥而成。水上部分是塔体,松木桩基之上有一块石板,石板上放着扁凹的塔基,塔身是个镂空的石球,嵌入塔基中。塔尖则由一个葫芦头和宝盖组成。除了塔尖上的葫芦顶和宝盖由榫卯连接,其余部分皆靠自重固定,类似搭积木),这次石塔被撞的过程中,就起到了很好的保护石塔的作用,如果换成别的方式,很有可能就直接被撞断了。”
“而塔身掉入水中后,因为下面有淤泥作缓冲,所以也没有太大的损伤。”省古建院黄滋院长说。
问题二:修复后的三潭印月石塔斜掉了?
专家:三潭印月石塔本身就倾斜
关于网友质疑的三潭印月水塔此次重新修复后有倾斜,各方专家认为,这是被网友过度解读了。“水下有很多木桩,密密麻麻的,木桩打下去不可能很平的,这个塔一直都是斜的,这对其没影响。”有学者说道。
黄滋与王其煌是西湖申遗的专家组成员,他说,当年西湖申遗的时候他们也考虑过是否需要处理一下略微倾斜的石塔,但是最终考虑到文物的真实性,还是保持了原样。
问题三:被撞后是否修复得太快了一点?
专家:小修小补,完全在市园文局职能范围之内
有媒体质疑:当时被撞后,为何匆忙恢复?是否会对石塔产生二次破坏?
对此,王其煌则拿岳庙举了个例子:“岳庙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庙如果要大修,肯定要上报国家文物局。但是如果只是小修小补,完全在市园文局职能范围之内。”
与会专家也回应,“作为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的象征意义大于文物意义,如果不快点恢复,游客会感到很奇怪。鉴于石塔本身除塔尖外,均由自重固定,是一层层堆起来的,连接方式非常活,所以在撞击中,起到了很好的保护石塔的作用,没有太大损伤。”
三潭印月石塔结构分为水上水下两部分。除了塔尖上的葫芦顶和宝盖由榫卯连接,其余部分皆靠自重固定,类似搭积木。这样的结构,可以让石塔被撞后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争论焦点:
如何更好地保护三潭印月?
专家讨论的重点,还集中在如何对三潭印月石塔的“体检”上。由于现有的关于三潭印月石塔的测绘资料非常有限,尤其是水下木桩的情况,更是无从得知,这给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相当的难度。鉴于如此,古建院黄滋院长提出:应该为三潭印月石塔建立档案。“石塔的坐标、木桩基座有没有位移、桩基与塔身的关联度如何,都需要测绘核实。”
而对三潭印月石塔的测绘,要做到“动静合一”:
静态监测:对石塔水下木桩做测绘,有几根木桩?木桩怎么排列的?有没有腐蚀?这些情况收集起来,建立档案。
动态监测:做长期监测,观察一个月甚至一年以后,木桩有没有移动?方位有没有变化?通过观察这些测绘数据来开展下一步工作。
关于采取何种保护措施,专家们也各抒己见。文史学者王其煌明确提出“西湖船只需要统一管理”。他说:“现在西湖上甚至有的宾馆自己都有船,园文局管不到他们,如果西湖上的船全部交由园文局来统一管理,我想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他们知道哪里船能开哪里不能开。”王其煌认为,正是西湖上的游船出行不规范、管理单位不统一,造成了这次船撞塔的事故。
西湖管委会文物处卓军处长也认为,应在水域周围设置防护浮标,禁止船只进入三潭印月水域。
“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既能加固水下木桩,又能防止船只进入的措施”,来自浙江工业大学城市设计与园林景观所的高级工程师都铭认为,水下木桩加固很重要,“水下加固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借鉴原来宋代的做法,就地取材;一种是利用现代性能比较稳定的材料来加固。”
也有学者表示,三潭印月石塔的保护不能改变原来的样子,认为应该以三潭印月石塔为中心,周围扩出一个半径8到10米的圆。这个圆形水域下面则打好一圈的木桩,三只木桩组成一个大木桩,呈六角形排列,缓冲撞击。这样大船也过不去,水面上也看不出来,再加上原有的护栏,对三潭石塔进行双重保护。
接下来,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浙江工业大学城市设计与园林景观所将共同对三潭印月石塔完成勘察测绘。采取何种方式保护三潭印月石塔,还待两家单位形成保护评估方案后而定,并最终报与国家文物局审核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