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源
在素以弄多著称的余姚梁弄,洞门弄是九十九弄中最有名的一条。到过梁弄的人几乎都知道洞门弄在哪里,这是因为它是到五桂楼参观的必经之弄,还因为弄里有一处近似古城堡的门楼———洞门,其独特的造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洞门坐东朝西,正面成弧形,两侧倾斜。宽厚的砖墙中间开一圆形洞门,两边各有小门。洞门顶上阁楼饰翘角屋顶,中挂直书“仪宾之府”匾额,朴素而庄重。听老人们讲这个洞门颇有点来历,相传建于宋哲宗时期。据清康熙年间的《余姚四明黄氏谱》(洞门西房谱)记载:“梁弄有仙桥,居里之中。有洞门,八世祖宋安定复显王仪宾故址也。旧有郡马府额,今废。”“大学士谢迁题其图赞曰:行己以恭,立心以直,如圭如璋,令仪令式,安王之甥,士夫之则,猗与休哉,宜其子孙千亿。”可见洞门是名声显赫的黄氏八世祖黄敏志、宋安定复显王“郡马府”的台门,所以气度不凡。
梁弄自宋以来属四明乡,故称四明梁弄。四明黄氏子姓蕃衍至十世行亚时派分为四。亚七公恭绮之后,分为牌宪支、真门支;亚廿三公鉴宁之后分为横街支、洞门支。其中洞门支之名即是由宋郡马敏志公古台门而名。梁弄为道教第九洞天,民间有一种说法:“有洞天必有洞门。”当年郡马敏志建仪宾府时正是出自此意,遂将台门形制成穴洞,取洞天毓秀钟灵之意。人们习惯上称这里为“洞门头”、“洞门里”,以后又把这一条弄堂命名为“洞门弄”。可惜此洞门已于1987年拆除,现在人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去寻找这千年古迹。
梁弄四面环山,叠嶂纳翠,吸引了历代众多道士前来修炼并建宫立观。“洞天三十六,四明居第九”。梁弄作为道教圣地,留下了众多道教遗迹,曾经使人流连忘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天宝三年玄宗皇帝曾遣使祭祷祠宇观,钦差苦于羊额岭崎岖险远,便令道士崔衔、处士李健将祠宇观移建至梁弄潺湲洞外,即刘纲、樊云翘当年向白君学道之处,名为白水宫。到了宋朝,进入皇家信仰道教的时代。政和六年,宋徽宗传旨扩大梁弄祠宇观,并御书“丹山赤水洞天”九龙金匾悬挂在祠宇观。宋嘉熙初年,理宗祷祀于会稽龙瑞宫,竣工后分金龙玉简藏于白水宫。几代皇帝的眷顾青睐把白水宫在道教中的地位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正如姚江文化丛书《姚江宗教》所载:“白水宫(又名祠宇观)成为道教第九洞天的主要道观,也是姚江流域乃至浙东地区的道教中心。”道教鼎盛时期,道教影响自然深入民间。黄氏又一位郡马黄衮,在梁弄通往上虞县城丰惠的官道上建造了第九洞天牌坊,成为道教在梁弄的又一处标志性建筑。
黄衮,字德七,四明黄氏十二世,赐进士,宋恭王郡马。《四明黄氏宗谱》载:“其立朝大槩,卓卓人世者,昭如日星……而洞天第九毓秀钟灵惟公是建。”宁海军节度使文天祥赞其曰:“识时俊彦,命世英才,名题雁塔,学富麟台,荣则仪宾,特选心如洞门重开,炳炳蔚蔚猗与休哉。”郡马黄衮所建第九洞天牌坊,在梁弄西大门徐家峧,今四明山烈士陵园东南侧。那边山坡上原有三块巨石从上而下连贯而列,甚为壮观。民间流传的“平地一声雷,禹门三级浪”,指的就是梁弄这处著名的自然景观。经宋元明历朝风雨岁月,第九洞天牌坊倾毁。但它所处的位置和示意图案,在黄氏宗谱中均有记载。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看到过的第九洞天牌坊,则是清光绪壬辰(1892)年由五桂楼楼主黄澄量曾孙、分巡道黄芝生在原址重新建造的。黄芝生,字承乙,梁弄黄氏洞门支西房人。仪表端正,聪明好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得遇姚城邵友濂大人,并受其赏识。几经交往,捐资进班得沪海补道。后经邵友濂介绍,任淮杨盐运使、华洋同知、江苏观察使等职。他为官清正,秉公办案,富于民族气节。绍兴同乡会曾赠送“明镜高悬”匾额。甲午战争失败后,黄芝生时任台湾行省知事,建造城廓,抵御日寇,深得台胞赞扬。黄芝生告老还乡后,闲居正蒙校东首旧宅,门上高挂“荣禄第”直匾一块,檐下悬皓命箱两只,内藏圣旨及上级公文。他为官30余年,不仅“两袖清风,一身清廉”,还热心乡里公益事业,筹款建校,修建古迹,在百姓中口碑甚佳,人称“道台老爷”。他因在台湾做官多年,与台胞感情很深,所以子孙大都在台落户,如今台湾经常有人来梁弄寻根探祖。黄芝生44岁那年回乡探亲时,重建第九洞天牌坊,使这一古迹重放光彩。
第九洞天牌坊高约一丈八尺,方形石柱有高约5尺的护石,底有高2尺长6尺的长条基石,可供行人憩息。坊上置简瓦盖成,顶端四角飞檐。横梁石匾西侧镌刻“第九洞天”四字,东侧刻“五桂传芳”四字。匾额由著名外交家,历任台湾、湖南巡抚邑人邵友濂题写。可惜此牌坊于上世纪50年代倒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