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汇集了国内外园林精粹,实现了足不出京饱览天下。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园博会为北京城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与生机,成为了带动城南腾飞的创新引擎,成为了北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有力支撑。本报将陆续推出《园博周记》,以期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勾勒出一个婀娜多姿的北京园博会。
温婉娴雅,锦心绣口。在她身上迸发出的文化气息,总能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与她交谈,总能引发出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她就是北京园博会奇石园项目负责人、北京宛平宸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有限公司(宛平奇石)董事长李晓娟。阅石无数的她戏言:石头已彻底地融入了她的血液。奇石收藏,曾经是她的爱好,但现在已成为她的事业。在她看来,北京园博会正推动着北京的奇石产业进入一个黄金机遇期。
从收藏奇石到石头事业
石不能言最可人。每块石头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每块石头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奇石在文化创意上是有很大空间的,奇石通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雕塑,可以复制山川、河流、动物、人物等,实际上每块奇石都有故事,只不过有的故事不为人所知而已。” 李晓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石文化可以说是中国顶尖级的文化之一。奇石并不能简单地解释成奇怪的石头,每块石头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李晓娟认为,收藏的奇石堪称藏家的内涵标尺,“人有多‘深’,玩的石头就有多‘深’”。
在李晓娟的人生轨迹中,奇石已不仅是一个爱好,也成为了她的事业。奇石具备成为一种商品的所有特征,是可以市场化的。
“但我并不喜欢靠卖一块天价石头而发财,而是想做成一个事业,将奇石文化传播得更广,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李晓娟说得很直接,她就是希望借助这种全新理念,推动奇石产业发展,并辐射带动诸如就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
全国惟一奇石商标
事实上,李晓娟的奇石事业早在三年前就已经起航了。2010年5月,由她推动的宛平奇石项目正式落地,经过几年的耕耘,宛平奇石一条街已发展到拥有3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商户,每个商户的奇石都各有特色。
宛平奇石借势永定河,通过与文化融合,已形成了区域品牌,这个品牌也正在被更多的人所熟悉。“这里的商品都是贴着宛平奇石LOGO‘出去’的。”李晓娟说,这可以说是她奇石事业的第一步,也是北京奇石产业化迈出的第一步。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宛平奇石是目前全国惟一一个奇石商标。在奇石的运营上,李晓娟并不是单纯地考虑买卖石头,而是通过一个项目做成了一个品牌、一个形象、一个文化。
像这种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当时在北京是绝无仅有的。“奇石产业对于北京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产业。而且,奇石在北京其他区域仅以交易为主,没有单独的市场,一般是和其他商品共生在一起的。”李晓娟一直想打造一条完备的奇石产业链,最终实现奇石的完全产业化。
奇石产业正在提速
而北京园博会,给了李晓娟一个圆梦的平台。北京园博园中的奇石园项目就是她来牵头负责的。
“来到园博以后,我的好多朋友都说,这实现了我的梦想。”说到此,北京商报记者明显感到了李晓娟的欣喜。
据介绍,北京园博会用奇石构建了八个绿岛景观,奇石的种类和数量不仅创下了历届之最,还打破了我国园林景观建设一百多年来的固定模式。奇石文化精品制作成的系列文化创意衍生产品也在北京园博会问世。
“通过北京园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奇石文化,起到了助力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李晓娟说,北京园博会的奇石项目带动区域文化发展的效果也正在显现,北京园博会给奇石产业带来的利好业已延伸到各个层面:政府更加重视奇石产业,正在引导奇石文化的健康形成与效能释放。
不仅如此,她通过观察发现,目前全国各地的像玉器、书画等古玩艺术品,像青海昆明玉、唐卡等区域性的文化产品在丰台也呈现出了集聚态势。
“北京园博会的园、林、水、桥、城、石以及文化正在加速整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无限美丽下,宛平奇石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也将是无可限量的。”李晓娟对奇石产业的未来充满憧憬。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