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小受客家文化的熏陶,对客家花帽那精致的图案花纹产生了浓厚兴趣。1992年,大学毕业后的她开始了收藏客家花帽,如今20多年过去,已收藏各式绣花客家花帽2000多件,并引起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客家足迹行”和新华网记者还对她进行专访……她就是凌晓芳。近日,笔者慕名走近这位展纸可作画、提笔能成文的民俗收藏爱好者。
客家花帽收藏痴迷者
凌晓芳,是定南县工业园的一名普通干部,是当地本土客家后裔。每年冬至前外婆一定要把压在箱底的“八仙铃花帽”拿出来晾晒,使凌晓芳从小就对花帽精致的图案花纹产生了浓厚兴趣。1992年,大学毕业后的凌晓芳开始了收藏花帽的艰辛之旅,从此她和客家花帽结下了不解之缘。
“定南客家花帽一直默默无闻地淹没在民间,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引起广东等邻省收藏界的关注,一些外省文物商贩纷纷进入赣南收购,日本收藏界人士也通过一些渠道大量购买。”凌晓芳说,“身为客家人,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客家文化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流失,我一定要挖掘、保护好这一客家文化。”
凌晓芳说,随着客家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家文化正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多客家年轻人,已经不清楚和不了解客家人的文化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客家文化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1年来,凌晓芳只要听说哪里有花帽转让,她都会利用周末走遍赣州18个县(市、区)去收购。只要是她收藏的客家花帽,她都不会轻易转让给别人。她的工资大部分都花在收藏上,有时为购买一顶中意的花帽,她会拿10只定南锡壶去换。为了收藏花帽,凌晓芳曾经将一双龙南产的价值8000元的绣花鞋忍痛出手。凌晓芳说起了她在收藏中最心痛的一件事,是她实在没钱时,曾经转让了100件花帽给她的大学同学带出了国门,现在在德国一家少儿教育集团展示厅,介绍中国文化。
因此,家人都说她“疯”了。但凌晓芳却说,定南建县只有近500年历史,没有多少文化积淀,花帽是宣传推介定南历史文化的较好载体之一,相信总有一天会让天下客家人惊艳。
花帽曾亮相世客会
在凌晓芳收藏的2000多件客家花帽中,有婴儿型、幼儿型、童年型、少年型的;有较为简单的狗头帽、兔子帽和水杓帽;也有比较复杂的平顶帽、扁鸡帽、围花帽和莲花帽,其种类囊括了客家花帽的每一个类别。有些花帽虽只有数百年甚至是数十年历史,但却能真实地反映出客家先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2004年,举世瞩目的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赣州召开,世客会主办单位征用了凌晓芳母亲收藏的“八仙银铃帽”为开机宣传片道具。而2012年中央电视台“客家足迹行”在赣州开机的吉祥物也用了她母亲收藏的“八仙银铃帽”,这让凌晓芳一直津津乐道。
古时定南人把铃帽当成最高尚的礼物,是专门为首次来外祖父母家拜年的外孙所准备的吉祥礼物。人们常说的“打铃帽”,就是指外孙要来拜年了。在定南民风民俗中,女儿结婚怀孕后,便要着手制作婴儿戴的简单的狗头帽和孩子满月时戴的平顶帽。等到母亲做了外婆,那就更忙碌辛苦了,白天在农田劳作,晚上经常绣花帽绣到深夜。按客家规矩,外婆还须制作一顶最复杂、最昂贵的铃帽作为礼物送给外孙。
“我外婆为了打铃帽,卖了3笼鸡才凑齐银饰钱。”凌晓芳说,“因此,定南吉祥花帽的制作充分体现了母亲的勤劳智慧、善良节俭的传统美德,更加激发了儿女对母亲的孝道、爱戴和敬仰之情。”
客家文化的传播者
对于花帽,凌晓芳有说不完的话题。她说,花帽凝聚了先人对后代的期望、祝福和关爱,花帽现在不再是单纯为了避寒、驱邪和修饰美化之用,而真正的功能在于它是真挚情感的载体。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喜欢追赶潮流,早已看不上这古板陈旧的服饰。她们只是在结婚时,由娘家人买来几顶花帽和肚兜放在箱底,以示吉祥和瑞气。除此以外,定南城乡只有少数老年妇女才习惯穿戴客家服饰,花帽面临失传的危险……
让凌晓芳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该县加大了对客家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定南儿童花帽制作技艺在2011年被列为赣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凌晓芳自己也四处求艺刻苦学习制作花帽,现已基本掌握剪帽样、剪花样、打布壳、绣制全过程。
凌晓芳痴迷收藏客家花帽的事迹传开后,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一些得知消息的专家、收藏爱好者,甚至从千里之外专程找到她,通过参观她的藏品,来寻找灵感,考证历史;她的随笔《远逝的银铃声》吸引了北京客家文化专家黄延民来为她收藏的客家花帽进行鉴定……
谈到她的最大心愿是什么,凌晓芳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寻求资助开办一家客家花帽收藏馆和成立客家女红工作室,而且有成功案例可循,如于都的青铜器博物馆、安远的绣花鞋博物馆、赣南师范学院的客家民俗文物陈列馆。
“现在我正在策划筹建以客家女红为主题的餐厅。”凌晓芳说,“我就是想保护和展现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物,避免无数精品在岁月流逝中遭到破坏,可以提供较完整的可参考和研究的文物资料,从而真实地再现历史场景,为定南客家文化史起到补遗弥缺的作用。”(谢利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