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网讯 (渤海早报记者 曲彤 实习生 赵慕宇)昨日,85岁的吴瑞兰老人拨打渤海早报新闻热线,希望能“晒一晒”她珍藏多年的出生证。50多年来虽然多次搬家,但吴瑞兰始终收藏着两个儿子的出生证。如今纸张泛黄的两张出生证,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那段物质匮乏的艰苦岁月,更牵系着两代人之间温馨的亲情。
吴瑞兰老伴名叫张全宏,行伍出身,在解放战争中屡获嘉奖。一次偶然的机会,俩人结识并在1956年结婚。两年后,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地点是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吴瑞兰说:“那时医院还很简陋,条件比现在差很多。”长子出生后,她有了第一张出生证,小张毛边纸,上面简单写着个人情况、出生时间、胎数、性别,盖着鲜明的公章。后来,儿子说起出生证感慨万千,“没想到母亲还能留下那么老的东西,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我的出生时间。”
1960年,次子出生。不同的是,这次的出生证背面记载着给新生儿的东西,如红糖、鸡蛋、肥皂、尿布等,并有清晰的数量标明。因为丈夫在干部学校学习,这些年都是吴瑞兰一人拉扯孩子。她把自己的粮票给大儿子吃,还要哺育刚出生的小儿子。虽然家庭重担在肩,但她非常坚强,不仅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还把孩子们养育成人。现在,每当看到母亲存下的出生证,儿子们都为原来生活的艰辛感叹,也体会到母亲的不易。
随着时代发展,出生证也发生了改变。制作更精良,样式更现代,材料更优质,其含义范畴也有所变化,但相同的是,承载为人父母的情感。吴瑞兰的保留,是对孩子的爱,孩子也深深感受到母亲的呵护,心中充满感激。儿子动情地说:“小小一张纸,是整个家庭过往艰辛的记忆。现在生活好了,出生证却是一份感动。”
自1996年起,我国废弃传统意义上的出生证,改用“出生医学证明”。到了2005年,又全面启用新版。可以说,退出历史舞台的出生证,尤其是吴瑞兰保存的这些年代久远的出生证,都是弥足珍贵的。
目前,吴瑞兰老人已将两个儿子的出生证捐赠给市档案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