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博物馆文物背后故事多——
一封快递征来“大庆精神”文物
一台红旗牌半导体收音机、一只沈阳搪瓷厂生产的红双喜牌洗脸盆、两本抗美援朝中央慰问团的慰问手册……9月4日,原沈阳第一毛纺厂的退休职工,今年63岁的郑喜廷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无偿捐献给中国工业博物馆。
记者采访中得知,在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过程中,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使得博物馆的文物来自“五湖四海”,而每一件珍贵文物的得来都颇费周折。当天,筹建处副主任侯占山向记者透露了其中一二。
磨破嘴皮得来三件“宝贝”
在博物馆通史馆内,一件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产的手摇切纸机格外令人瞩目,它是当年满洲省委印刷厂使用过的第一台先进的切纸机,至今还能使用。
侯占山告诉记者,当年,他们从黑龙江省的东北抗联博物馆处得到信息,该省收藏家协会会长的手里有好几件工业文物,包括带有满铁标识的两台机床,这是记录当时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物。当博物馆筹建处向该会长征集文物时,被对方婉拒。但筹建处的负责人并没有放弃,经过几番交流,几乎磨破嘴皮,终于让三件“宝贝”走出黑龙江,回到了原中共满洲省委所在地沈阳。
展会上“摸”到中国第一张工业CT片
“可别小看了这张工业CT片,这可是咱们国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重大技术突破!”谈起悬挂在博物馆内、由重庆大学拍下的中国第一张工业CT照片,侯占山显得格外激动。1992年,当国外工业CT机制造业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时,重庆大学专门立项,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几百次的失败试验,终于研制出了自主产权的工业CT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对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前不久在苏州举办的中国铸造协会展览上,中国工业博物馆也在展览上设置展位,进行文物征集。展会上,筹建处得知重庆大学将要为该大学拍下的第一张工业CT照片举行20周年纪念活动后,立即与重庆大学取得联系,最后重庆大学将这张珍贵的照片无偿捐献给中国工业博物馆。
“大庆精神”文物不可少
“铁人王进喜”、“1205石油钻井队”……这些在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中极具标志性的“大庆精神”,是中国工业博物馆不可缺少的元素。“大庆方面对我们是相当支持,我们和捐赠方面还没有见过面,几件相关文物就到了我们博物馆。”侯占山告诉记者。
当初,为了获取大庆石油钻井队当年使用过的工具,筹建处可以说费尽周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得知1205钻井队队长胡志强的信息,筹建处专门向其发送了一封快递,今年的5月30日,大庆方面终于给予回应,表示非常支持博物馆的想法,专门召开了会议并对当年的钻井工具进行了挖掘。终于,钻井队当年使用过的刹把子(用于钻井机的停车设备)、旧钻头和工作服等文物通过邮寄寄到了博物馆。
直径3.5米中国最大轮胎即将展出
记者了解到,尽管博物馆已经向市民全面开放,但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布展工作仍在继续进行,不少已经征集到的“大家伙”文物还没有进馆展览,比如由本钢捐献的中国最大的轮胎——直径为3.5米,单重达3吨的两个轮胎,由于受到空间限制,还没有面世。筹建处负责人表示,博物馆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让这些世界之最的文物,早些“露面”,满足参观者的愿望。
记者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