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服饰触摸斑斓的织缕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服饰触摸斑斓的织缕

服饰触摸斑斓的织缕

作者:佚名      其他藏品编辑:admin     

  ◎文/本报记者 安顿

  编者按

  从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率部跨越白山黑水入主金中都,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历史的烟云里渐行渐远,北京860年都城史合着中国人服饰的演变,步调一致、互为佐证,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文明进程。时尚是历史的边角,而拉动其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到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从未改变,从未停歇。

  当中国电影明星穿着青花瓷花样的礼服或者金丝彩绣的“龙袍”走在法国戛纳的红地毯上,当来到中国学说相声、学唱京剧的外国人穿上一件中式唐装以示对华夏文化的仰慕,在世界的喝彩和外来者的喟叹之中,她,一名普通的北京老太,从箱子底或者衣柜深处拎出来一件带着樟脑味儿的华服——真正的绫罗绸缎或者绢帛素麻,掐了牙子带着镶滚钉着手工盘扣珠片绣花的那么一件满含了古典贵族气值得一辈子收藏的北京瑞蚨祥手作唐装,哗啦地一抖,谁能说落在地上的不是860年来北京的一部服饰史?

  一件衣服边边角角上的细微改变,一条丝线纵横交错在其中的幽幽路径,一枚小小的纽襻,一朵飞针走线绣出来的小花……这些都可以算是足迹吧,串成古都北京和这里的子民引为自豪的霓裳佳话。

  金:学汉服绣金线尚华丽  不忘本留短打爱裘皮

  即便是能征惯战的马上民族,爱美之心也不会因此打折扣。金代的女真人虽然留下的可供考据的服饰文物不多,却凭着《大金国志》和《金史·舆服志》中的相关记载,后人依然可以惊讶于他们在衣着方面的讲究。

  金代的服饰文物遗存少而又少,与他们实行火葬有关。在北京、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出土的屈指可数的金代墓葬都有火焚印迹,致使遗存的服饰实物更加少见。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之前,女真人附属于辽。有金以来,女真人向着燕地进发,他们发现辽国的发达也体现在注重服饰礼仪制度,于是依样学样,有了南北官制。接着,他们挺进黄河流域,又发现了宋代冠服制度的优雅完备。于是继续吸纳学习,有了自己的皇帝冕服、通天冠、绛纱袍。自此无限细分,皇太子有远游冠,百官朝服、冠服越来越复杂,达到基本与宋制一样繁琐。甚至颜色也有了详尽的规定,款式为盘领横襕袍,为了与卫士区别开,文官还要佩戴金银鱼袋。

  随着海陵王入主金中都,金朝官员的制服越来越华丽,官服的胸部、肩袖上用金绣做装饰。金人虽然一手缔造了金中都,一举成为“北京人”,他们也深受汉服的影响,吸收了很多汉族人的服饰文化。但是,他们从没忘记自己出身于白山黑水之间,原本是骁勇的马背民族。这一点,在金代衣服的花纹内容和款式上即可看出。金朝官服按穿用季节有详细分类,通常春水之服绣鹘捕鹅,中间配合以花卉,秋山之服则大多以熊鹿山林为内容。官服的款式为窄袖、盘领,且掖下不缝合,前后襟连接处作褶裥,衣长只到小腿胫骨间,这一切都是为了便于骑马。为官的总是要比平民富裕,衣服绣金还不够,腰带上还要镶嵌宝物。这也是按照为官的级别来确定,腰带镶玉为上等,金次之,犀角象骨又次之。腰带上还可以挂牌子、刀子和其他杂用品。 

  至于衣服的材质,金人与后世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喜欢穿“裘皮”。大概这也是他们不“忘本”的表现之一吧。

  在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可以看到金代服装的展示。很多人看过之后表示有“似曾相识”之感,比如直领交叠、左衽和束带,比如那种为了劳动方便、骑射便捷而留下的开衩和防止绊住自己而特意设计的短小尺码,在金亡之后,仍流传于北方特别是京城,与汉族服装以及此后蒙古人带入的蒙族服饰交相融合,汇为一条难分彼此的服饰长河。

  元:贵族崇尚加金镶宝 女子流行高帽长裙

  元朝的大都处处体现着多元文化的杂糅和并蓄,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加上欧洲的基督教文化、西亚的伊斯兰文化造就了元代服饰的多样。

  最初,蒙古族沿袭着他们一贯“披发椎髻、冬戴帽、夏戴笠”的服饰穿用方式,用貂鼠、羊皮制成的皮帽、皮袄、皮靴是他们最为平常的装束。元朝建立之后,全国按照种族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这种在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也体现在服饰上。通常,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大多衣着朴素。

  早在蒙古族入关之前,汉族服饰文化历史已历经数个朝代的变迁、发展并自成一体、影响深远,吸引着各族人民的目光并被广为学习,蒙古族也不例外。元朝早期,便引进了汉族的朝祭服饰,将官员的服装分为冕服、朝服、公服等。

  曾经,元朝被称作“大汗之国”,大都被认为是“黄金之城”,乾元肇始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纺织工业从惨遭战乱破坏到重新振兴,其分工也越来越精细。无论丝织业还是刺绣工艺,都达到了极高水准。国家富庶,则服饰鲜艳、材质精良、细节考究。因此,元代的服装大多讲究“加金”,缕金织物大行其道,大都之内王公贵族行止之处每每金光闪闪。

  元朝从皇帝到文武百官将“质孙衣”作为内庭大宴的服饰,其分类和各种饰物的搭配方式非常繁琐。按节令,质孙衣有冬夏之分,分别各有十数种,按照穿用的季节和场合又有不同的搭配,讲究衣冠配套。元代皇室贵族的帽子上大多镶有宝石,红、蓝宝石、猫儿眼、祖母绿等彩色宝石从此成为珍宝,价格一路飙升至今。传说忽必烈在万寿日穿的是金光耀眼、华丽无比的长袍,同时赐给2000名贵族和武官同样颜色和款式的礼服,上面装饰着宝石和珍珠,用今天的话说真是挥金如土的大手笔。

  在当下可见的描摹元代女性生活起居和日常情态的壁画、绘画等艺术品中,依稀可见当时贵族女性的骄奢模样。那些体态丰腴的女子大多有侍女搀扶且长衣及地,有的还戴着从头顶向上延伸二三尺的罟(gǔ)罟冠,考究的贵族女子将这顶长冠装饰得极为华美。与长冠相配的是长袍,此长袍真正符合这个“长”字,“藏身”长袍的女子每每会为其曳地的长度所累,靠自己行走几无可能,因此走路时要有至少两名女奴搀扶才能前行。入主京城的蒙古族贵妇,早已一改马上民族的彪悍,而将汉族人的婀娜窈窕作为审美标准。这也体现了蒙汉服饰文化的融合以及汉族服饰文化为蒙族服饰带来的新变化。

  明:朱元璋立法定臣民服饰 瓜皮帽百褶裙流传至今

  明朝的开国皇帝洪武帝朱元璋是布衣出身,民间流传着他挨饿、乞讨、当和尚混饭吃的故事版本众多。他的妻子、后来的马皇后也是克勤克俭、荆钗布裙的劳动妇女。待到这样一对男女成了一国之君和“第一贵妇”,他们容不得为了奇装异服、比财斗富而铺张浪费。元朝人衣饰之上金光灿烂的那一套,他们从一开始就极为反感,必须制止。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甫一立国,即下令禁“胡服”,恢复汉人衣冠,“悉命复衣冠如唐制”。而后,又更加详尽地对全国官民百姓衣冠服饰的形制、质地和颜色做出严格规定。这些规定翻译成今天的文字需要很长的说明,细致到士民怎样束发、官员的乌纱帽怎样戴、衣服的领子必须是圆领、靴子则必须是黑靴,还按照身份和行当对百姓和女子加以规定。

  大家都按照规定的款式和颜色来穿还不够,两年之后,朱元璋又对衣料和首饰做出了细致规定。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衣着要朴素,“不得用金绣锦绮丝绫罗,止用绸绢素纱,首饰、钏镯不得用金玉珠翠,止用银,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装饰”。如此,仍意犹未尽,三年后,对民间女子的衣着颜色有了明确规定,民妇的礼服只能用紫色,一般生活装用色必须浅淡,元朝贵妇喜欢的诸如大红、黄色等夺人眼球的“大色”一概不得使用。

  作为对把钱花在衣服上深恶痛绝的布衣皇帝,朱元璋算是跟大明朝人的穿戴较上了劲,并且行使皇帝的权力,实现“立法”。洪武十三年颁布的《大明律》中有“服舍违式”条款,如果有人胆敢不严格遵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谨慎着装,做出“越级”穿用服饰的行为,则依法“各问以应得之罪”,有官职的人杖责一百、罢免官职,普通老百姓鞭笞五十、连坐家长。不仅如此,饶是挨了打、丢了官,不该穿不该用的那些服饰用品还要没收充公。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传奇,可谓皇帝中的奇人奇才,经他一手操作推行的明代服饰制度细致、完整,空前绝后,也奠定了明朝服饰的高贵、端庄、清秀、简素的儒雅风格。在大批明代壁画和绘画艺术品中,清癯、俊逸的儒生与名仕比比皆是,温婉、贤淑的女子别有韵致。

  明朝的服饰制度不可谓不严苛,但即便如此,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到明朝中后期还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服饰个性化的追求,明中期以降,整个社会的服饰风格从朴素趋于艳丽,气度华美,成为近世中国服饰艺术的典范。

  就像明太祖朱元璋亲力亲为完成的明朝服饰制度格外繁缛一般,明朝服饰中从冠带到鞋履再到大大小小的饰品难以尽述,然而有几样别具特色的“发明创造”不能不提。

  首先是“瓜皮帽”。明初,穿着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状如半个西瓜、以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这样的男人最为多见,可算得上当时的“时尚达人”。因为方便好戴、气质淳朴,这种帽子很快流行起来,这便是后来清代颇成气候的“瓜皮小帽”的前身。

  另一样开天辟地的物件便是明朝官服上的补子。补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武则天时;到了元朝,有一种“胸背”,即在服装的前后胸背部装饰动物纹样;到了明朝,“胸背”被创造性发挥成为补子,装饰在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处并以图案的不同表示官阶的高低,这种补子一直沿用到清朝。

  对于促进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明朝妇女功不可没。明朝妇女喜欢合身、窄瘦、修长的衣服,而这时的上下衣长度与元朝以及金朝女性衣服的长度比例完全不同,金元妇女衣裙大多上短下长,明朝女性衣裙则变为长衣、长裙。有学者这样描述明朝妇女的裙子:“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末,裙幅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之后,裙幅增至十幅,每褶一色,轻描淡绘,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此外,还有凤尾裙、百褶裙。”而这段文字中描述的裙子的款式,不仅流传到清朝、民国、近现代,即便是当下,也仍然没有淡出时尚舞台。

  清:旗装旗袍独领风骚 斗篷云肩影响后世

  关于服饰的故事讲到清朝,旗袍则必须出场。然而后来流行于民国之后的中式旗袍并非清王朝建立时满族男女的旗袍。为了将这两种不同的旗袍区分开来,姑且将后者叫作旗装吧。

  与金代女真人和元朝蒙古人一样,清军未曾入关时,满族人游牧征战于关外,紧身、简洁、方便骑射成为旗装的最大特点,与宽袍大袖的汉族服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清朝统治者不仅将旗装当作祖先的传统加以继承,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旗装的一切轻便简洁的特点决定了他们能从马背上得天下,屡战屡胜,因此,他们对继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服饰极为重视。于是,清朝的服饰也成为中国历代服饰中最繁缛、复杂者,同时也凭着独特的魅力影响至今。

  清朝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朝代,西风东渐和东风西渐形成了东西方文化各个领域的融合与并蓄。清朝的服饰不仅融合了金元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精华,也吸收了明朝以及明朝所承袭的汉服文化中的精粹,加上满族自身的服饰礼制,形成了新型的中国风范。无论从清朝帝王官员的冕服、冠服、公服到民间士人百姓的常规服饰,都有详细的穿用制度和礼仪规范,其复杂考究集历朝之大成。及至当代,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包含了唐装元素的“龙袍”、“蟒袍”、“旗袍”以及舞台、T台上的华服,都可以看到清代服饰的影子。

  与明朝相比,清代女性的服饰变化最大。清代仕女服饰内容则主要以旗装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宽口裤、宽褶裙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妇女有一种名为“一口钟”的斗篷,清代礼仪复杂,穿“一口钟”的女子在行礼前必须将其脱去,否则被认为是不合礼数、不讲礼貌。与“一口钟”相辉映的则是女人喜爱的云肩。云肩在金代及更早的汉唐服饰中已有,是妇女披在肩上的饰品。最初,清代女子将云肩用在婚礼上。而后,这种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物逐渐发展到被贵族妇女用作装饰,有剪彩做莲花形、结丝线成为璎珞或以珍珠串联并辅以其他贵重珠玉,形成“肩头的时尚”和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或许,当代女子喜爱的各式各样、各种材质、色彩斑斓、面料精美的披肩,也与云肩有着内在联系。

  清朝服饰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当时的极高水准,那时的中国“时尚人士”设计制作的各类服饰令人惊艳。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张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绘制的清朝乾隆皇帝在南苑阅兵的《大阅铠甲骑马像》,画中皇帝的铠甲十分精彩。清朝的铠甲分甲衣和围裳并配以盔帽,其中以大阅甲为最精美。大阅甲不是用金属做成,而是用金线在黄缎上绣出金版纹,代替甲上的金属叶。

  清朝的服饰遗存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服饰文物中为最多,也对近现代及当代的服饰文化和北京地区的民间服饰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链接◆

  一口钟 这是一种无袖、不开衩的长披风,有抽口领、高领和低领之分,用鲜艳的绸缎面料绣以颜色丰富的纹饰。有些领口镶滚皮毛边作为装饰,通常里子也用温暖柔软的裘皮,冬季穿戴将人自颈项以下全部遮住,既能御寒,又能于行动中体现体态的柔美。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也是国内最好的服装专业博物馆之一。该馆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 、饰品、织物等一万余件。

  白山·黑水·海东青——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特展 2013年适逢金中都建都860周年,首都博物馆与黑龙江省博物馆经过长达两年的策划与筹备,联合推出年度大展“白山·黑水·海东青——纪念金中都建都860周年特展”,展现这一族系一次次崛起的奋进历史,追根溯源揭示京城文化的源泉。本展览精心选取了221件套典型文物,包括金银器、玉器、瓷器、铁器、石器等多样器类,其中珍贵的一级文物就多达45件套,堪称荟萃了这一领域的文物精华。

  “城纪”刊头题写/本报记者 田瑚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