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刀横沙场两千年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刀横沙场两千年

刀横沙场两千年

作者:佚名      其他藏品编辑:admin     
刀横沙场两千年 刀横沙场两千年 刀横沙场两千年 刀横沙场两千年 刀横沙场两千年 刀横沙场两千年

  从东汉时期称霸沙场起,至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廷改建新军采用西式佩刀止,古代钢铁刀在中国的战场上称霸了近两千年。从三国时期蒲元造的“神刀”,到迄今在日本仍被以“国宝”相待顶礼供奉的隋唐宝刀,再到近几年在拍卖行表现神勇的清朝御用腰刀……钢铁刀留下段段传奇,余绪至今袅袅不绝。本期,古刀剑收藏家皇甫江将为我们撷取钢铁刀发展历程中几个闪亮的瞬间,展现其绵延两千年的变迁。

  文/图 本报记者 金叶

  汉刀:

  钢铁精良

  工艺先进

  古兵器研究大家杨泓曾经在《中国古兵器论丛》中指出,钢铁刀在战场上替代钢铁剑,很大原因是骑兵作为独立的兵种开始出现。因为马速很快,想要毙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靠向前推刺来击毙敌人的钢铁剑不再合适。

  皇甫江则认为,钢铁刀的兴起,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汉朝冶铁业和锻钢技术的进步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青铜时代也有刀,但它平凡无奇,从未做过战场上的主战兵器。而钢铁质地的刀一经出现,却很快替代了钢铁剑。事实上,钢铁剑只是在汉朝——或者说只是在西汉昙花一现。东汉已是‘刀主剑辅’的分水岭,钢铁刀在此时已经成为战争上最主要的武器。”

  汉刀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长”。环首长刀是当时战场上最主要的短柄格斗武器,尺寸一般分两种——通长超过100厘米以上者基本是骑兵刀,在75厘米左右的可能是步兵刀或佩刀。皇甫江收藏的汉刀有几百把之多。其中有一把单手持握的铜格环首长刀,长达120厘米;还有一把错金环首直刀,全长达112.3厘米。

  “我有时候也琢磨,这么长的刀,汉朝骑兵怎么挥舞得动啊?也许他们有一些我们现在不知道的特殊刀法或者阵法?我估计,当时钢铁刀大概和钢铁剑的用法差不多。不是用来切割,而是用来刺杀。因为汉代没有马鞍和马镫,所以坐在马上的士兵不可能挥舞得动这么长的刀。”

  一直以来有一个说法,认为汉代环首铁刀刚猛有余,但强度和弹性不佳,必须要靠增加刀背和刀刃的厚度来保证不致断裂。但皇甫江以对藏品的研究推翻了这一看法,“我收藏的很多汉刀,弹性均超过汉以后至清代的大多数古刀,至今仍可弯成弓状后瞬间恢复原形,而无任何弯曲变形。比如,日本在上世纪30年代生产的95式仕官战刀,完全由现代钢机械锻造,比我的那把最长的铜格环首长刀还更容易变形,弯曲后几乎不能回弹。汉刀钢铁之精良和工艺之先进,实在令人赞叹。”

  隋唐刀:

  尽展盛唐气象

  钢铁刀的品质在隋唐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皇甫江曾经在日本大阪四天王寺内瞻仰过圣德太子(公元574年-622年)所佩带的“丙子椒林”剑和七星剑,以及收藏在奈良正仓院内圣武大皇(公元701年-756年)的太刀水龙剑。它们虽然叫“剑”,其实却是单面有刃的“刀”。它们在日本世代被当做“国宝”,保存极为完美。

  事实上,中国自战国发明热处理和淬刃工艺后,经两汉到三国,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先进。北宋《太平御览》中就记载了三国时期“蒲元造神刀”的事迹。但如果说这些前代的“神刀”还仅仅将自己的杰出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话,隋唐钢铁刀则是在其基础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华美风采。

  在皇甫江看来,这是彼时“盛世”自然而然的体现。从隋朝开始,钢铁刀刀身上已经开始出现各种精美纹饰,如星辰、祥云、龙凤、花卉。部分纹饰经常被镶嵌雕刻上金银丝线。皇甫江曾在日本正仓院见过一把采用了金银平脱工艺的横刀。这种工艺是将金银箔制成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的纹样,然后贴在漆胎上。待干燥后,髹漆数次再研磨出金银花纹。如此精细费工,并采用如此高贵材料,恐怕是只有盛唐才具有的气势。

  皇甫江很喜欢唐朝郭震的《古剑篇》,但他曾经对诗中的描写有过怀疑,比如“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这样的装饰对于刀剑而言着实有些过分。直到他收到一把未名剑,亲眼看到用琉璃做成的刀鞘,才算彻底服了气。

  此外,隋唐古刀不仅在锻造技术和外装上同时达到巅峰,还在形制上吸收了很多西域的精华元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弯刀的出现。弯刀是由西域诸族制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唐朝的。名动一时的“大食刀”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类引进的弯刀在唐中后期使用频繁,“安史之乱”之际,参战各方除唐军和回纥兵外,还包括突厥、契丹、和奚人等西北游牧民族武装。骑兵与弯刀组合产生的巨大攻击力,越来越被唐军所重视,以至于传统的直刀也开始变弯及缩短,弯刀基本成为主要的军事用刀。

  明刀:

  优于前朝亦不输西亚东洋

  宋代时,因为主要军事策略转变为以防御战为主,又由于铠甲不断发展,宋朝军队开始重视远射兵器和打击兵器,钢铁刀作为短兵则退居辅助地位。

  但这种情况并未一直持续下去。到了明代,随着火器迅速发展并大量装备于军队,重甲在战场上反而失去了效用,而其笨重、不方便行动的缺点因此凸显,薄甲重返战场,钢铁刀也因此重获新生。

  明朝钢铁刀当中,最有知名度的是戚继光部队在抗倭战争中所使用的单手腰刀。这种腰刀最早在明太祖洪武年已经出现。皇甫江认为,它实际上与前朝的蒙古弯刀关联密切,长度仅3尺,狭身而曲刃,形似柳叶,刃薄尖锋,割刺皆宜。而当时倭寇所采用的倭刀,又称长刀,刀长5尺,刀刃采用包钢法精心锻造而成,非常坚硬锋利,刀柄又可双手持握。大力劈斩之下,明军的单手腰刀根本无法抵抗。“蒙古弯刀其实更适合在马上使用,如果是步兵作战,就必须得配盾牌。但即便是配盾牌,还是打不过倭寇。最终戚继光非常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发明出‘鸳鸯阵’的打法,以十一人为一队,通过刀与牌、长与短的配合,发挥了不同兵器的效能,且把防守和进攻融为一体,最终斩杀了大量的倭寇。这其实算是最早的特种作战小组。”

  “戚继光最终也吸收了倭刀的优势,发明出一种倭式长刀。全长超过两米,也是双手握柄搏杀,劈砍力极强。但这种仿倭长刀并没有用来对付倭寇。它出现在嘉靖以后,主要是用来对付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其功能主要有二,一为步兵对付敌军骑兵,斩马腿马头;一为鸟铳手的自卫武器,贼人逼近时用之。”

  有观点以戚继光抗倭的事例为依据,得出明刀不如日本刀杀伤力强的结论,皇甫江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客观。“日本刀是双手持握的攻击兵器;明腰刀是单手使用的辅助兵器,将二者相比并不公平;事实上,明嘉靖后出现的长达2米的仿倭长刀,其功能比日本刀应该只强不弱。”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明刀不如日本刀精致,制造粗糙。如果单从外装上看的话,大部分明刀确实不如倭刀装饰精美,但明刀多是军队的制式武器,而日本武士所持之刀通常被其视为生命,大多是私人定制,属于贵重用品,甚至可世代相传,当然比明代由国家配备的军刀要细致精美。但如果从刀刃质量看,目前存世之明代刀剑实物和部分研磨过的样品,丝毫不逊于倭刀。嵌钢和夹钢工艺在明代已经炉火纯青,当时的工匠甚至已经完全掌握了从中西亚传播过来的大马士革刀的制作方法,同时予以改进,出现了旋焊嵌钢和旋焊马齿夹钢等工艺。同时,唐朝以来最高等级的包钢工艺也没有失传,但多在贵重刀剑上使用。明代刀剑,实在优越于前朝,亦不输于西亚东洋。”

  清刀:

  乾隆推进御制佩刀

  大清王朝是在马背上得的天下。他们固执地认为只要弓马、刀剑娴熟,就必将战无不胜。也因此,在清中早期近150年的时间里,钢铁刀迎来了最后一个黄金年代。

  首先是在战场上,钢铁刀是主要的格斗兵器。军用战刀从实战出发,更加专业化,既有配备八旗、绿营兵丁日常携带使用的佩刀,也有供藤牌营、云梯兵使用的单手战刀;有马步皆宜、平时类似佩刀拄在腰间的狭刃双手长刀,也有纯粹由步兵在战场上使用,双手持握大力劈杀的宽刃砍刀等,不一而足。

  清王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武百官都带刀、不带剑的朝代。皇帝们对钢铁刀的喜爱也是空前绝后的。《皇朝礼器图式》(后文简称《图式》)对钢刀的应用做了非常详尽的规定。但皇甫江同时指出,尽管《图式》对不同级别、种类之间的刀的规格、形态、外装、配饰乃至用料均有严格的规定,但在实际情况中,实物与《图式》存在区别的情形并不罕见。“比如《图式》一共记载六种皇室佩刀的制式,北京故宫博物院、军事博物馆以及国外的数家大博物馆中均不乏实物,但其中大多数与《图式》说明的形制、规格并不完全相符,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天字一号‘炼精’宝刀,贵为皇帝大阅佩刀,但鞘柄的装饰却与《图式》完全不同。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小神锋’和法国军事博物馆的皇帝吉礼随侍佩刀在尺寸、细节上也有显著差别。除皇室佩刀外,《图式》还记录了其他17种职官佩刀和兵丁战刀,同目前国内外藏家手中相当数量的实物比较,两者形制尺寸完全相符者很少。”

  究其原因,皇甫江分析:《图式》成书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校补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其中记载的各类刀制最早钦定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严格地说,《图式》规定适用范围只是在公元1748年至1766年的18年之间,也就是乾隆中期制造的各类佩刀和战刀。即使在公元1766年《图式》定稿后,乾隆帝对其御用、御制的佩刀,在设计、制造中也会不断改进。事实上,已经完成的佩刀,甚至都会有所改变。如香港苏富比2006年春季拍卖会上的乾隆御制天字十七号“宝腾”佩刀,据史料记载制造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存于宁寿宫内,原编号为地字一七号。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帝下令将其撤出,并改序为天字十七号。“所以说,如果藏家想要依靠《图式》来按图索骥,将是一件非常扯淡的事。我们可以将《图式》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其中有一些规定确实非常重要,比如东珠、明黄色缠丝、蓝色缠丝的使用范围都是非常严格的,但也无需拘泥。”皇甫江说。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最后一批御制宝刀的问世,仿若中国刀剑的最后辉煌。乾隆后期,官兵不愿意再受习武练兵之苦,戎装骑射传统尽抛,刀剑也开始粗制滥造,徒具其形者不在少数。短短40年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大清国门,冷兵器与旧式火器几乎同步进入坟墓,被西洋刀剑和现代枪炮所代替。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廷改建新军,使用西式佩刀,标走着中国刀剑退出历史舞台。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