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匡杰
如果说有一种吟唱能够穿越千年的时光,那绝对是结合唱、念、做、打,让人回味无穷的的中国戏曲。中国戏曲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种之一,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样,源于数千年前,承一份文化流传。中国戏曲,前生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歌舞、说唱以及角抵百戏,这些艺术形式经过不断融合、发展和完善,至清朝时,形成了以京剧、昆曲为主的繁盛局面。元明的遗韵让清初的戏曲就已经有极高的成就,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清代戏曲的繁荣,与清代帝后的热衷不无关系,他们大力提倡,并组建南府、景山等宫廷戏曲演出机构,遴选民间艺人进入宫廷戏班,四大徽班的进京,更是有力的促进了戏曲的发展。清宫演戏,根据不同节令会有不同戏差,还有庆寿等活动,每次演戏都是规模甚大,至慈禧时,国力衰微,仍不忘这一份“歌舞升平”。
因为清代皇室的喜爱,演出戏曲成了宫廷日常娱乐和节日庆典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为了满足皇家的需求,内廷特意搭建戏台、制作戏曲服装、砌末道具,并由御用文人创作了很多专门为宫廷演出用的剧本。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故宫博物院得以收藏了数量庞大的戏曲文物,打到了万余件。其数量之多、用料之优、工艺之精,在全国戏曲文物收藏里,首屈一指。本文遴选部分,以期给读者一个有血有肉的清宫戏曲景象。
戏曲服饰
清宫戏曲繁荣,可以从起“行头”窥见规模。“行头”包括演出时演员穿戴的衣靠、盔帽、鞋靴等等。清宫所藏的“行头”,均为南府和升平署戏班演戏时穿用,多以绫、罗、绸、缎、纱和缂丝等面料缝制。颜色鲜艳,纹样富丽典雅,织造极为精美。
“行头”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戏衣。戏衣、靠之形式,主要沿袭汉、唐至明以来的汉族传统服饰样式,具体到戏中角色扮相穿戴,有严格的规定,“宁穿破,不穿错”,可是说是角色定位的标准。出了汉族传统服饰,清代的戏衣,还有一些融合了满族服饰的特点的服装,如箭衣、马褂、旗衣等,也被广泛应用到宫廷戏曲演出中。
宫廷所用,自然工艺和材料都要求极高。江宁、苏州、杭州织造局等机构织造和采办织绣品,内务府造办处专设有衣作、皮作、盔头作,可承织宫廷戏班用“行头”。
清宫戏衣制作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康熙到嘉庆年间,即南府时期,这一阶段,有小部分戏衣用的是明代库存纺织品制作的。第二阶段为道光至光绪年间,即升平署时期。这一阶段,衣料多选用暗花绸、暗花缎以及一些素色绫、绸、缎等。为了迎合统治者,大量吉祥纹饰被绣在服装上。
这些传世的清宫戏衣,华丽精工而精美,为研究清宫戏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红缎绣平金“卍”字地二龙戏牡丹纹男靠,圆领,窄袖,腋下有护腋,上衣下裳连缀,分前后片,仅肩部相连,小袖处缝合。靠周身以平金“形”字地来表现金属甲片,胸甲、护肩、裳甲、吊鱼等各部位以蓝白绦边和平金回纹缘饰,沿边钉火焰纹和金属饰片。靠肚凸起平金绣双龙戏珠、海水江崖纹。裳甲和两袖均绣牡丹纹。穿时配靠领,束下甲,扎背壶,内插四面靠旗。靠旗绣四爪蟒纹,杆端宝塔顶涂银粉束丝穗,另钉白绫飘带。
靠后插旗,称硬靠,是戏曲戎服的最高等级。此靠特设计身中一箭的装置在靠肚内置三根空心竹管,藏三枝带羽竹箭,箭镞系以拉线。胸甲夹层内水平置三个铜制圆盒,上有孔,孑L径略大于箭径,且盒有 定厚度,以利箭插入后的稳定。竹箭所连三根拉线,各穿入盒孔,归于一束,在靠肚右上侧留出拽头,演出时,根据剧情需要而牵动拉线,从而形成连中三箭的舞台效果。
由特殊的中箭装置可知,此靠专为昆曲杂戏《别母乱箭》中周遇吉所用。
月白纱地绣折枝海棠花纹旗衣。圆领,斜襟右衽,短袖,左右开裾,衣长及足,无衬里。领、襟、右腋下及腰钉铜鎏金錾花铜扣袢四对。边缘处饰白江绸绣五彩花蝶纹宽边,宽边里侧钉黄色百蝶纹绦带,袖口处白江绸边接白纱地绣梅鹤纹宽边。衣身采用双面绣法,通身满饰折枝海棠纹,呈左右对称分布之态。配色丰富,润色自然,绣工精致,纹样布局密而不乱。
旗衣原为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演变成戏装后,专为少数民族上层贵妇所用。凡扮演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妇女,不论朝代、民族,均穿旗衣。如京剧《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和萧太
后都穿旗衣,《大登殿》的代战公主也穿旗衣。
红缎绣平金云龙纹加官蟒。圆领,大襟右衽,宽身阔袖,衣长及足,内衬粉色素绸里。领口右腋下有红缎系带各一条,两腋下钉穿玉带袢一个。前胸后背平金绣过肩龙一条,双龙盘绕,四周彩绣海水江崖纹及杂宝纹。两袖前后及前后腰下绣平金云龙及海水江崖纹。在领口、大
襟、袖口、下摆则彩绣缠枝莲纹边,前腰处钉红缎平金夔风纹腰梁,腰梁下缀红缎绣缠枝莲纹如意形飘带。后背领里钤篆体朱印“升平署图记”方。
红锻绣平金羽纹大棚衣。直领,对襟,窄袖,衣长及胯,衬月白素布里。衣由前后两片组成,于前襟、两袖底、腋及身侧的白缎绣花蝶纹镶边上钉白缎缀象牙扣袢,将两片相连。衣领镶白缎绣蝶、梅、兰等纹样宽边,宽边里又接三蓝条纹缎边。领口钉红暗花绸系带一条。下摆缀两道黄绸质地走水,上覆丝穗。此衣以粉红暗花绸曲水百蝠纹为地,上钉缀层层相压的红缎平金羽毛纹片。领口下第二层及下摆处最下层羽毛片上缀有铜镀金錾花小铃铛。整件戏衣制作繁复,造型别致,手感厚重,装饰华美,体现了清宫戏衣精工细作的鲜明特色。是神话剧中摹拟大鹏鸟形象的服装。
紫纱纳绣人物花蝶纹达婆衣。立领,斜襟右衽,宽身肥袖,两侧开裾,衣长及膝。缘饰以白纱纳绣人物风景为主,另用三道机制绦边围饰。通身纳绣十团人物故事纹样,皆以《西厢记》为创作蓝本,每团纹样,均绣一对追逐舞蝶,以寓意男女相爱之情。团纹周围点缀垂柳、长堤、小桥、古亭、曲栏、远山、花蝶等景色,以烘托委婉温柔之意境。另以白纱纳绣缘饰,绣莺莺燃香弹琴、池边垂钓、园内赏春等情节,做十团故事的补充。
此衣图纹以针代笔,依剧情以自己的理解加以发挥想像,大胆创作,绣工精致,实为一件可与文学作品相媲美的织绣佳品。达婆衣多为戏曲演出时扮相丑婆者穿用。
串珠花蝶带穗风冠。髹金漆胎上以玲珑串玻璃珠、点翠立凤为饰。冠正中为一大玻璃光珠,四周为连珠及朵花。背后缀玻璃花彩色丝穗,冠口饰立风衔串珠,左右两侧挂黄、粉红、绿色丝绦串珠排穗。凤冠为戏曲盔帽,源于宋、明以来的贵族妇女冠服。多为扮演公主、贵妇等角色所用。
戏曲剧本和画册
每逢年节和皇帝诞辰、大婚等喜庆之日,都要在宫中畅音阁和重华宫等处隆重演出戏剧。其剧目主要是乾隆年间宫廷词臣张照等奉敕编撰的御用承应戏和社会流行剧目,多以民俗祭祀、历史传说、文学作品、社会生活为题材。宫廷演戏所用本子,可分为供皇帝御批和帝后欣赏戏剧时的安殿本,以及供南府或升平署排戏用的各种剧本,包括总本、库本、单头本、曲谱本、排场本、串头本、题纲等。戏曲图册,系宫中如意馆画师秉承皇帝旨意所作,其内容多为表现剧情内容或者某个剧中故事情节。
《昭代箫韶》一十卷,首一卷。清王廷章、范闻贤撰,清嘉庆十八年(1813)武英殿刻朱墨双色套印本。全书共二十册,二函分装,书衣为浅黄云纹绸面,红书签双栏,墨笔楷书“昭代箫韶”四字。书页无行格,半页八行,行一十一字,抬头行一十一字,小字同,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宫调,科文和服色以及韵句等用小红字。曲牌用单行大红字。曲文用单行大黑字。衬字用小黑字。词中用韵处,皆照中原音韵为准。
全剧共二百四十出,昆弋腔,取材于《杨家将演义》。内容描写北宋名将杨继业全家精忠报国,贤王德昭辅政的故事。清朝皇帝,特别是乾隆皇帝提倡精忠报国的封建正统教育,对此剧极为重视。
此剧属朔望承应戏。除此以外,还有《鼎峙春秋》(三国演义、《升平宝筏》西游记)、《忠义璇图》水浒传和《封神天榜》(封神演义)等。这些大戏的剧本都由当时著名文人张照、周祥钰、王廷章等撰写,少则数十出,多者几百出, 部戏需数十天才能演完。至清末,这些大戏多被改编成皮簧(即京剧)单本折子戏。
《喜朝五位岁发四时总本》(南府抄本)。所谓总本,即包括全剧人物上下场、唱词、念白及动作等内容的剧本。此剧本书衣黄色,红书签双栏,墨笔楷书“喜朝五位 岁发四时”八字,书页无框栏行格。半页八行,行一十字,小字同,抬头行一十一字。墨笔楷书,朱笔句读。 本二出,昆腔。此本是清代宫廷月令承应戏——元旦承应剧目之。乾隆时,南府于元旦正三刻入重华宫,卯初在重华宫漱芳斋大戏台为乾隆皇帝首演此剧,然后再续演其他剧目。
清人画戏剧图册《镇潭州》,故事取材于《说岳全传》,又名《九龙山》。南宋时,杨家将后代杨再兴聚义九龙山,进犯潭州,岳飞奉命救援。岳知杨为忠良之后,有意以独斗方式降服,收为臂助。但杨精于家传枪法,岳飞一时难以力胜。无奈中夜梦杨家先人向其传授杨家梅花枪法及撒手锏。次日再战,岳飞依其招法,果然取胜,杨再兴折服并率部归降。是画所表现正是托梦这一幕,杨继业头戴大镫,身穿氅衣,正向岳飞传授枪法,岳飞则双手抱拳拜谢。岳飞头戴夫子盔,身扎硬靠,背插靠旗,则说明了人物身不卸甲,已处于临战状态。
《镇谭州》是程长庚擅演剧目之,他特定春节必演《镇潭州》、《定军山》两出应节戏,以祈盼新的 年里,如逢艰辛或滞碍,都能积极突破。
清人画戏剧图册《阳平关》,此图内容取材于《三国演义》,又称《子龙护忠》。曹操闻报黄忠斩夏侯渊,夺定军山,于是亲率大军至阳平关报仇。诸葛亮得信后,欲烧其粮草辎重,以挫曹军锐气。黄忠再次请令,赵云恐其连战劳倦,愿代出战,但黄忠却执意前往。果然在焚粮之后,被曹军所困,幸得诸葛亮派赵云救援,方得突围而归。是画表现了黄忠夜闯曹营身陷重围这一幕。画中曹营诸将在曹操的指挥下将黄忠团团围住。黄忠年龄老迈却精神抖擞,以寡敌众,奋力厮杀。
《阳平关》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代表剧目之。此剧还有徐晃兵败汉水、王平投诚、魏蜀兵戎大战等情节。
戏曲砌末
砌末为各种道具的统称,其中有舞台装置、生活用具、交通工具、武器、刑具等,此展仅为清宫收藏的部分砌末。慈禧五十岁生日,在畅音阁和长春宫演戏,一次购买道具的用银多达11万两之巨。
象牙笏朱书“普天同庆班”仪仗模型 清光绪 笏高55厘米象牙笏朱书“普天同庆班”仪仗模型。笏板为象牙质地,上窄下宽,板身呈弧状,其正面楷体朱书“普天同庆班”五字。其架木质,左右柱端及牙板髹墨绿,余皆髹以朱漆装饰。
“普天同庆班”系清晚期宫中太监组成的戏班,又称本家班,由慈禧亲自组建并调教。与升平署等戏班并行。
短打武器。圆节鞭、狼牙棒、锏、方节鞭均木质,其形制各异。方节鞭通体涂银粉,鞭体上部饰金漆束腰莲瓣纹。柄缠布质彩带,饰金漆莲瓣纹。锏身扁长柱形,两侧棱角为刃,面中间内凹涂金粉,柄髹黑漆绘云蝠纹。锏为单用,亦可双用。如清宫乱弹单本戏《千秋岭》中,秦琼出场即持双锏。狼牙棒,棒体六棱形,排钉,涂金粉,柄髹朱漆。狼牙棒在戏中使用,远不如刀、剑等广泛。如清宫单出戏《恶虎村》中武天虬、连台戏《封神天榜》中温良所执兵器,即为双狼牙棒。圆节鞭,竹节形,共1 7节,上小下大,顶端为圆形,在14节处饰仰俯莲瓣纹。鞭可双用,亦可单用,如清宫单本戏《收虎关》中高旺使用单鞭、《雁翎甲》中呼灼用双鞭。
绿鲨鱼皮鞘铜錾花腰刀、绿鲨鱼皮铜錾花腰刀双剑 。腰刀,木质,刀身窄长略弯,涂银粉。刀柄护手圆盘形,铜质,柄尾镶铜饰套,柄把用黄色绦带缠编人字花纹。刀身外配刀鞘,以薄木做胎,外包染绿鲨鱼皮,镶嵌鎏金錾莲纹铜饰。腰刀是一种用于劈砍的格斗短兵器,是剧中武将、校尉、旗牌、中军、家将等常备的兵器。清宫昆曲杂戏《刘唐》中,朱同即佩带腰刀。
清人画戏剧图册《镇潭州》清咸丰 长56.5厘米 宽56厘米 清宫旧藏双剑合股插于一鞘,剑身木质,剑锋呈三角锐形,俱涂银粉。剑把部分之镡与首为铜镀金质錾花缠枝牡丹纹,剑把上缠以黄色丝带。剑鞘为绿鲨鱼皮质,鞘上饰铜镀金錾花缠枝牡丹纹。双剑是戏曲舞台刺杀类武器道具,如京剧《金山寺》中白娘子即用之。
红纱绣平金云龙海水纹标旗。旗周边剪裁成锯齿形,本色纱滚边,上绣火焰纹。旗腰浅粉色,内撑以竹签,用时以标枪杆承之。杆为朱红,顶端贯以银粉枪头。旗两面纹样相同且重合,旗心平金绣升龙纹,下彩绣海水江崖、火珠、云纹。旗腰钤墨印“南府外头学 同乐园”、“静宜园”。标枪旗也称门枪旗或“标子”,用时按色区分,四面为一堂,旗色应与执旗龙套和本方将官袍甲颜色相同,以示敌我。据《穿戴题纲》记载,昆曲《连环计》第四出《起布》中,吕布身穿白靠,并州刺史丁建阳身穿红蟒,他们各自军卒则持与本帅靠蟒相同颜色的门枪旗上场。
桌围前缝缀桌帘,上横向绣三团花卉,桌围中心绣团花,四角绣角花,向心排列。图案均由牡丹、玉兰、海棠、梅花组成,寓意为“玉堂富贵”。椅披纹样为上下两部分,图案排列和花卉组合与桌围完全一致。椅上所置椅垫,红缎蒙面,内填棉絮,粉布垫底。垫面中心绣团花,由折枝牡丹和蝠衔“璀”字绶带的双线组成,寓意为“福在眼前,福寿万代”。垫四角各绣蜜蜂、花卉,对应向心排列。
桌椅在戏剧演出中,是使用率极高的道具,根据不同程式的摆放,来表现地点与环境的变化。既可表示皇帝上朝的御案,又可表示县官坐衙的公案,还可成为朋友宴会的酒席。另外,亦可成为很多事物的代用品。如以桌代山,人上山就站到桌上,山很高就两桌叠放。以椅代墙壁,跳墙就跃过椅子等。为了增添舞台观赏效果,桌椅上还要覆盖色泽鲜艳的丝织品桌围椅披。庆典演出时,桌围椅披的图案更要有各种吉庆寓意。
宫廷戏台
戏曲活动的日渐兴盛使得戏台的营造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宫中戏台形式多样,结构精巧,装饰奢华,已成为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台的功能划分更便于帝后赏戏,有建于室内以演宴戏、岔曲为主的小戏台;有与寝宫为邻,以承朔望、年节频繁演戏的中型戏台;还有结构特殊、非宫廷不备、专演群仙神道祝寿和连台本戏的三层大戏台。戏台已不仅限于禁宫,皇帝驻跸的苑囿行宫中所建戏台堪与宫中媲美。戏台的建造以乾隆时期最盛。
宁寿宫倦勤斋戏台宁寿宫倦勤斋戏台,小戏台位于故宫外东路宁寿宫后部倦勤斋内,是座四角攒尖顶的方亭式戏台,其木构件多雕成竹节状,西、南、北三面均以竹篱作为隔墙,靠北的后檐墙上画整幅的竹篱藤萝与海漫天花连成一片,形成一座“室内花园”。倦勤斋小戏台是乾隆四十一年(1 776),仿建福宫花园得胜斋内小戏台而建的,为乾隆皇帝退政后在此听戏所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