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石剑峰
《上海文学》杂志创刊六十年了。杂志社没有做大的庆典活动,而是以“文学之美·《上海文学》插图展”为自己庆生。邀请名画家为名作家作品配插图,这是《上海文学》十年来的传统,在《上海文学》社长赵丽宏看来,这些小幅插图是“以绘画的魅力,展示了文学之美”。展览结束后,一部分画作将被拍卖,所得作为慈善基金,一部分则继续留存在杂志社。
几代作家在《上海文学》上登场
巴金先生于1953年创办了《上海文学》,最初刊名是《文艺月报》。创刊以来,她几乎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曲折路程,一路走来。《上海文学》创刊之初,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当时引人注目的作家,都在这里发表过新作,而不少年轻作家也在这里发表其成名作。“文革”结束后,一度停刊的《上海文学》重新开张,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重镇,老中青三代作家在杂志上亮相,展示他们曾被压抑了的才华。新一代的年轻作家又从此起步。在赵丽宏看来,“《上海文学》犹如一个舞台,六十年来,中国的几代作家在这个舞台上纷纷登场,他们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作品,在新中国的文学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作家赵丽宏担任《上海文学》社长一职到今年正好十年,邀请画家为文学作品配插图也持续了十年。这十年来,《上海文学》每一期都约请画家画插图。国内的很多美术名家加入到文学插图的阵营中来,其中有国画家、油画家,也有水彩画家。为庆祝刊物六十岁生日,除了本周五开幕的“文学之美·《上海文学》插图展”,《上海文学》编辑部还将这些插图编选成册出版。据赵丽宏介绍,画家们的大部分画作原稿都在杂志社,在展览结束后,一部分将被拍卖,拍卖所得将作为慈善基金,一部分则继续留存在杂志社。
那些方寸文学插画的作者不少都是知名画家,比如施大畏、夏葆元、万芾等十多位,还有几位作家刘心武、张承志、张辛欣,他们亲自为自己的文字画插图。夏葆元已经为《上海文学》持续贡献了三年插图,每期为两篇作品做插图,“至于还能画几年,我也不知道,希望还能继续画下去。”夏葆元昨天对早报记者说,“其实以前就画过不少文学作品的插图,也有生活积累。我画这些插图不是完全地去图解,(而是)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在里面。”在他看来,作家是用文字来诠释世界,“我们来做插图,用形象去诠释世界, 其实是平行的角度。”夏葆元接触这类文学插图已经有几十年,“也许只有我们这些画家能做这些事情了,现在的80、90后画家,他们对这些东西没有直接感情,很难为文学来做插图,我觉得他们不行。”
画家对文字的诠释让作家惊喜
能邀请到名画家为《上海文学》做插图,这和赵丽宏与画家的密切交往有关,“这些年来我跟画家的交往很多,所以我希望他们能为这本杂志画插图,他们都很愿意。”赵丽宏对早报记者说,“他们这一代画家,毕竟对文字和文学有憧憬,图片能配在作家的文学作品里,他们也很开心。而画家根据文学作品进行的创作,使作家的文字有了新的生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里,经常会配上名画家的插图,赵丽宏说:“我们这一代从连环画到文学名著插图,对这些刻画作品人物和情节的插画都非常有感情。”
“为文学作品画插图,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画家们事先必须仔细阅读文字,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然后再以自己的风格创作插图,虽只是小幅作品,却都是精心构思,将文学作品描绘的情境生动展现在画面之中。文学家的文字、文学作品描述的形象和意境,能激发画家的创作灵感。”赵丽宏说,画家们用画笔描绘文字中的形象,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美术家向文学的致敬。他们的画,不时让编辑产生惊喜。这种惊喜,有时是由于不谋而合,画家们的创作,画出了编辑心目中的人物,有时则是因为出乎意料,画家的插图颠覆了编辑和预想,让人在惊愕后称绝。画家们对文字的理解和诠释,也常常让作家们产生惊喜。”在赵丽宏看来,这些小幅插图是以绘画的魅力,展示了文学之美。文学和绘画的结合,成为《上海文学》的一种风格。
展讯
文学之美·《上海文学》插图展
时间:12月20日-25日
地点:巨鹿路681号海上艺术会馆(上海作协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