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庄1月18日电 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淑英:蔚县剪纸是中国人的“一块宝”
作者李想
马年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河北民间剪纸艺人周淑英喜上眉梢,她特意为马年春节创作的两样剪纸作品销售形势大好。新作是“团花”形式,一样以梅花、福字与马为元素,一样则以牡丹与马为元素。
周淑英出生于河北蔚县剪纸世家,师从其父周永明,是目前蔚县剪纸仅有的两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为传承剪纸技艺,周淑英45岁时才结婚,遵从了父亲临终前对她的嘱托——“晚些再结婚”。
剪纸艺术源起窗花,“过春节,贴窗花”是中国南北方都有的传统习俗。“中国剪纸看蔚州”,蔚县剪纸2006年入选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蔚县剪纸的历史可追至明代,不是“剪”而是“刻”,其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
在石家庄“周淑英剪纸艺术博物馆”内,周淑英向记者打开话匣,回忆起她儿时春节前卖剪纸的场景。她说,“每年一进腊月,在蔚县一条南北向的十里大街上挤满了摆摊卖剪纸的,十分壮观。剪纸艺人都会摆个方桌,做块儿窗户样式的展板,在每个窗格里贴上剪纸,供人们挑选。刚摆出的剪纸颜色鲜艳活泼,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惹眼。”
在周淑英剪纸博物馆内展出的剪纸作品题材、样式丰富多样,其中一件名为《生命之树》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难以想象,一幅剪纸作品由十多种色彩染制而成,包含牡丹、灵芝、阴阳鱼、奇异花朵、吉祥娃娃等50多种中国传统吉祥符号。
“记得小时候,村子有棵挺拔的松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人时常遭受不公平对待。自己感觉压抑、不服输时,便爬上那棵松树,心里顿时就能开阔起来。”周淑英述说着《生命之树》的创作源头。
周淑英说,这幅作品中心位置的吉祥娃娃其实是她对自己的一种艺术想象,“《生命之树》创作完成时,我忽然发现了自己生平的第一根白发。”
据周淑英讲,她刚接触剪纸这门技艺是从染色开始,在样式固定的一副剪纸作品中,花是红色就必须按照父亲的要求染成红色。有一次,性格执拗的她在创作中趁父亲不注意便偷换了花色,父亲见后眼前一亮,非但没有生气反倒特别欣喜,还夸她“前世就是画画的”。自此,周淑英慢慢学着根据自己的喜好调色、染色,直至设计创作。
如今蔚县剪纸中的牡丹姹紫嫣红,一改早年间牡丹只有粉、黄两色的单调,带来这一变化的就是周淑英。周淑英说,她小时候就琢磨想让牡丹色彩更丰富,以前蔚县剪纸里没有紫色,有一天她突然看到一只蜘蛛从一种颜色爬到另一种颜色上,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爬过宣纸时,留下的印迹特别好看,那颜色就是紫粉紫粉的。
“突破传统的剪纸创作一开始还担心别人不喜欢,结果一上市卖得特别好。后来有同行打听方子,家里人半开玩笑说加了砒霜,结果有人出书说蔚县剪纸染色要加砒霜,真是个误会。”周淑英笑着说。
近年蔚县剪纸逐步产业化,与此同时,传统的剪纸技艺正面临机器剪纸、电脑剪纸带来的冲击。对此,周淑英说,“手工剪纸作品细腻柔和,生动活泼,色彩明艳亮丽,这是机器做不到的。我们必须保护这些手艺,让大家明白这些手艺所蕴涵的文化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这是中国人的一块宝。”
周淑英也因此开始作为一个文化使者,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发挥着她的价值和作用。她曾作为代表参加联合国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曾到法国、德国、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她骄傲地说:“我做梦都想不到蔚县剪纸能释放出这样的光芒,做梦也想不到我一个农家女能有今天的成就。”
周淑英说,“为了剪纸,我们兄妹七人的子女都学了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她表示,希望能够建立一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学校,聘请各类技艺的传承人来做老师,踏踏实实地将中国传统的、优秀的手工技艺传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