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现代化、城市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几乎将昔日农村印记冲刷殆尽。七星镇一位老农民感于家园巨变,做起了乡土文化的“守护人”。3年前,他所居住的村庄启动拆迁,村民们在搬新家时,将家里用了几十年的各种坛坛罐罐、农用工具当“废品”处理,他默默地捡回家,甚至出钱买,3年不到的时间共收集了400多件、上百种农家用品,堆满了几个屋子,他要给全村的大人和孩子留住那份集体记忆。
这位老人叫李志根,今年60岁,他位于七星镇三家浜公寓的住所俨然成为一个小型“展览馆”,客厅墙壁特地做了两排展览架,放着几十个陶、瓷、石制的器皿。一个石头凿成的碗,下凹部不过一个面碗的容量,是喂狗的,不会破更不会被狗叼走,可以用几百年;一套地主家用的木斗,大的用于收租,小的用于放租;一个竹筐,是古时候读书人赶考时背的,装文房四宝和日用品;还有一件面上布满小孔、侧边一个大孔的陶土制物品,是70年代嘉兴提倡烧沼气的灶,当年家家户户都有……老人的藏品没有光鲜的外表、高昂的价值,甚至也没有深刻的内涵,只是普通农家日常耕种、生活的必需品,但正是这份质朴让人看到了农村生活的百年变迁。
据悉,家里的陈设只是李志根收藏的冰山一角,他还有一套闲置的房子,里面堆满了各种大件的农用器具,他点过数,一共有400多件,最值钱的是两个明朝成化年间的民窑青花磁盘,另外还有一些清代的农家用瓷器、石器、竹器、木器也比较难得,据老人说,近百年来嘉兴农村标志性物品他都有收藏。“因为这些东西一旦丢掉,以后恐怕再也难找到,将来的小孩不会知道我们祖祖辈辈是怎么生活过来的了。”说起自己的收藏初衷,李志根朴实地表示,“就是看着大家这么扔东西觉得可惜。”
李志根告诉记者,这些东西是他和妹夫怀雪荣一起收回来的。他原来以修理煤气灶为生,走街串户的职业为收集农具带来了很大方便,而怀雪荣是村里的医生,有一定的文化鉴别力和保护意识。不过,他们的收藏经历与其说是“收”,更不如说是“捡”,每每在农户搬走、拆迁队入场的时候,他们能从废墟中“挖”出不少好东西。有的时候,一件藏品的来历更类似于“缘”,李志根很喜欢的一个粗陶双耳罐就是偶然得到的,当时挖泥机在七星老镇北的清水港清淤,挖出了这个罐子,他用一包烟和工人换的。
最近一段时间,李志根的部分藏品进入江南新家园社区文化礼堂展览,让居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放在文化礼堂展览的那部分,每次开放时都有很多居民去看,老一辈的越看越感慨,孩子们越看越有趣,我们很感谢他老人家有这份心。”七星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400多件农家器物,虽然不是历史悠久的文物,但却是当地人几十年生活变化的见证。接下来,他们将着手整理这些器具的用途和来历,好好留下七星人的这份“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