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镫和马鞍是重要的马具。20世纪50年代,长沙西晋墓出土的陶马鞍桥左侧垂有三角形单只马镫,1965年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北燕冯素弗墓的一对长柄马镫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双马镫实物。此件隋代陶马,鞍、镫俱全,是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马造型器物中最早的反映齐备马具的一件实物。
马作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自商周时期就是一项重要的陪葬物品。不同身份等级的人所乘车辆的马匹数量有严格的等级控制,这点从天子驾六遗址中便可知晓。从早期真的车马陪葬到后来的陶马,其财富的象征意义一直没有改变。唐代三彩陶器盛行,马的形象是唐三彩的重要题材。
此组小瓷马的高度仅有4至5厘米,它们的创造者在方寸间精雕细琢了马不同的动势与神态,肌肉、五官乃至鬃毛都刻画入微,不仅造型准确,同时带有西方雕塑风格。
用满语写一幅福字,将吉祥话带给最爱的家人;与爸爸妈妈一起学做传统福袋,聆听“年年有余”、“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欣赏纯正的老北京传统曲艺文化,京腔京韵贺新春……今年春节,小朋友们、老人们还有很多观众,在首都博物馆里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而令更多观众印象深刻的,是过年期间为期7天的马踏祥云猜灯谜活动。在挂满灯笼、被布置得红红火火的“御马摇铃”展厅里,“绞尽脑汁”破解出饱含丰富文化知识的灯谜后,还能获赠一份馆方精心准备的节日礼品,那股兴奋劲儿恨不得现在还没过去呢。
1月23日农历小年至3月23日,由首都博物馆主办的“御马摇铃”展览,可谓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生肖主题展中又一个独具特色的年味展。展览由“乘马在厩”、“马鸣风萧”和“鞍马生活”3个部分组成,分别展示了人们驯马为出行工具、与马为战友驰骋沙场,以及马在人们生活中与思想上的影响等内容,突出了一直以来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御马摇铃”展览以唐代十二生肖陶马俑作为开篇,表现马作为十二地支之一所代表的时间概念。后面的展品中,展现最多的要算是马的威武了。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吸取与匈奴骑兵作战失败的教训,着手进行胡服骑射的变革,拉开中原诸侯王组建骑兵部队的序幕,自此,骑兵成为独立兵种。魏晋南北朝时,重甲骑兵的战马也同武士们一样披挂铠甲,还有后来著名的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将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用青石浮雕的形式立于自己的陵前。这些,策展人通过或实物或图片或文字的方式进行了解读,观众们也进一步了解了马在历史上立下的赫赫功绩;此外,还可以在互动区域设置的面部镂空的“乾隆骑马图”后露个头、拍张照,体味一下“马上有我”的飒爽英姿,这个颇有新意的展区聚集了不少年轻人。
当然,展览中的精品文物还有很多:一组8件民国小瓷马,将马的各种动作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刻画得细致入微;道光皇帝之孙载瀛的画马立轴在众多中国画画马作品中独树一帜;在展览的最后,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与黄胄的骏马佳作被作为压轴之选。而序厅中一对来自中南海的铜卧马更是整个展览中的亮点,这对铜马原位于中南海居仁堂。居仁堂原为海晏堂,是1904年建成的一座二层欧式建筑,供慈禧专门接待外国女宾之用。这对铜卧马作为当时的建筑装饰之一,既有皇家雕塑的华贵,又具西方雕塑的体积感和写实性,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金蟒穿云去,紫骝踏雪来。在十二生肖中,马与人构成的特殊关系没有任何动物可以取代:交通出行,它是可靠的“工具”,拓展了人们行动的空间;疆场厮杀,它是忠诚的战友,伴随将士冲锋陷阵;边塞诗词,它是勇敢的象征,寄托着英雄们的光荣与梦想。如今,它依旧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中国人的志向——策马扬鞭,在新春之际为自己的理想定下目标,再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