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去香山散步时发现,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父亲,民国时期著名报人吴竹似的墓碑连同底座不知道去哪里了。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发现,吴竹似墓已经变成了一片空地,曾是墓碑和碑座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它们在杂草上压过的痕迹。
海淀区文委表示,吴竹似的墓碑并没有认定为文物,“如果丢失了,最好去报警”。
发现
墓碑突然不见
引文物爱好者担心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市民吴先生的带领下来到香山团城演武厅对面的一片山上。与其附近的金山陵园不同,这座山上只有被人踩过的痕迹作为山路。想要前行,需要不断拨开四周带刺的植物。
在一处空地旁,吴先生表示,这里就是吴竹似先生的墓地。北青报记者看到,这片空地上,如今只散落着三四块青砖,杂草坪上有一处方形和两处长方形的压痕。这些压痕的位置和形状,与此前文物爱好者和媒体报道该墓时拍摄的照片一致。多篇报道和资料照片显示,其中的方形压痕是墓碑底座曾经的位置,而两处长方形压痕则是长方体的墓碑断为两截后横卧的地方。
在这处空地旁边,有一座一米多高的墓碑被围上了一圈花环,上面刻着“先伯父毛子龙、先伯母伍崇敏之墓”。此处墓地曾被毛家后人黄东黎证实是自己幼年时祭拜的先人毛邦伟之墓。
由于毛邦伟与吴竹似都是民国名人,不少媒体曾对这两处相邻的墓地进行过报道。而如今,毛邦伟墓已经成了找到吴竹似墓原址的参照物。“现在墓碑没了,就剩下一片杂草,大家不借着毛邦伟墓当坐标,根本找不到这儿。”吴先生说。
也许是被吴家人迁走了?吴先生说,这是目前最好的猜测。但由于这处山上的墓地多有被挖掘现象,他有点担心吴竹似墓碑会不会出了意外。
回溯
墓碑2010年被发现上面有逝者生平
据《新民晚报》2010年的报道显示,如今不见踪影的吴竹似墓碑高约1.5米,宽约30厘米,材质为大理石,被发现时便已断为两截,但上面的字仍清晰可辨。
该报道称,其正面刻有“显考吴公讳竹似老大人之墓”,墓碑两侧则刻着近千字碑文,讲述吴竹似先生的生平。碑文中写有“君讳作,字竹似,其先出自有周,世居苏之武进,清奉直大夫志云公之孙……”,“己巳夏医言,肺疾已深,然犹扶病与陈铭德诸同志,组立新民报社……”等话。
吴竹似先后共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就是如今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据相关资料记载,吴竹似去世时,吴敬琏为一岁半。
对于此处的吴竹似墓,吴竹似的长女吴敬瑗曾表示,解放初期,吴家人曾多次上山祭扫过其墓地。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墓地所在的山头被划为禁区,此后没再找到过墓地位置。当吴竹似墓连同墓碑被市民于2010年发现后,全家人很高兴。
声音
海淀区文委:该墓碑并非文物
“这个不算文物,丢了的话只能让家人报警。”海淀区文委文物保护与文物举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北青报记者说,官方登记在案的文物名单中并无吴竹似墓,如果该墓的墓碑真的丢失了,应该由家人报警解决。
该工作人员说,判断一个墓地是否是被认定的文物,需要看墓主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程度。此后,参加审批通过后,该墓地才被列在文物名单中。因此,确实有很多名人的墓地也没有被认定为文物。
观察
慈幼院民国墓群无人管理
吴竹似墓所在的一片墓地在文物爱好者群体内挺有名气,不少人称它为“民国墓群”。吴先生介绍,这处山上主要都是民国时期的墓,从墓碑上的信息显示,不少香山慈幼院师生去世后便葬于此,墓碑上的很多信息都有史料价值,山上也葬了不少历史人物。
“可惜,全都被挖了。”吴先生对北青报记者表示,由于爱好文物,他曾多次来过这座山考察,发现由于这些墓大多常年无人管理,只要墓主不是小孩,全都被挖了个大坑。此外,很多墓碑都残缺不全。
他说,墓碑保存得还算好的,山上规格最大的吴竹似墓和毛邦伟墓也因此被很多爱好者重视。
新闻内存
吴竹似是上海《新民报》(《新民晚报》的前身)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共有三个子女,小儿子吴敬琏就是在报纸刚创办后出生的。1931年,吴竹似去世。
记者 孟妍 通讯员 唐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