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泉州的元宵灯会格外热闹,由于加入了东亚文化之都的元素,今年的灯会成了历年来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次盛会,一批来自韩国、日本的花灯也首次参展,但唱主角的,依然是泉州本地的传统花灯。泉州灯会自1978年重新恢复以来,泉州花灯,在不断地创新和传承中走到今天,已是连续36年。
泉州元宵灯展最初名为“花灯展览”,后来改称“泉州灯会”。1978年泉州元宵灯展重新恢复,到今年已是连续36年。2006年,泉州花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泉州闹元宵习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创新与传承
泉州花灯造型多样,工艺考究。以造型为参照,泉州花灯可分为人物灯、动物灯、花篮灯等;论其装饰功能,泉州花灯有座灯、挂灯、水灯、提灯等4种;按制作工艺分,泉州花灯有彩扎灯、刻纸灯、针刺灯等3大类。“泉州花灯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和漂染于一身,兼具历史文化、艺术审美、装饰实用等价值。”泉州市艺术馆馆长郭飞跃说,“除了彩扎灯之外,泉州还有刻纸、针刺、料丝等品种,独树一帜。”
随着时代的变迁,泉州花灯制作艺人不断创新,变着花样满足世人对花灯的审美与欣赏追求。明清时期,工匠就将玻璃抽成丝,称之为料丝。泉州花灯艺人把料丝与花灯相结合,发明了料丝花灯。清朝末年,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将刻纸工艺与料丝花灯融为一体,创造出刻纸料丝灯,这是泉州花灯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
时至今日,泉州花灯更加花样百出,从里到外翻了个个儿。
“彩扎花灯最常见、普通,一直流传至今。”近日,在泉州彩扎花灯师傅曹志雄的家里,他告诉记者,“绑扎骨架是花灯制作的核心步骤,决定着花灯的质量与造型。”
在家族的作坊生产里,曹志雄专业负责花灯的绑扎环节,已有20多年的经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彩扎花灯几乎是挂灯,挂在高处,供人们仰头欣赏,不能太重、太大,造型小而精致。用料也比较简单,只要竹篾做骨架,用韧性强点的皱纹纸扎起来即可。”曹志雄介绍说,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花灯越做越大,造型越来越复杂,长的多
达百米以上,高的十多米都不止,用料也更加讲究。
“传统的竹片骨架承重能力有限,最高只能做到3米左右,无法满足大型灯展的要求。”曹志雄说,“现在的大型花灯大且重,只能摆着看,得用钢筋做骨架,辅以铁线丝捆扎,才能支撑得起来。”
“现在的花灯就多种多样。电能制动能让人物、动物等造型的花灯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连动物的拟声发音也更加逼真。”曹志雄说,“灯光来源也变了,从普通的白炽灯改成现代的LED灯,只要事先编好程序,花灯就会不停转换颜色,绚烂夺目。”
曹淑贞今年63岁,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她40多年来一直从事彩扎花灯制作,是目前泉州彩扎灯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花灯制作要积极求变,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这样才能永葆生机。现在每年都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设计出不同的花灯。今年以马的生肖为主题进行创作,有马踏飞燕、天马行空等创意造型。”曹淑贞说,“花灯创新的最大问题在于理念,老一辈艺人难免比较传统,在新点子、新方法、新材料运用等方面,肯定不如年轻人转变得快。所以,要在培养青年一代花灯艺人上多下功夫,不断更新创作理念。”
眼下,除了制作花灯之外,曹淑贞还担负起传承花灯技艺的责任。5年前,曹淑贞被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聘为客座教授,3年前,她又被鲤城实验小学聘为教师。“花灯制作技艺要有年轻人来继承,才不会出现断层。”曹淑贞说,“传统花灯的魅力就在于手工制作,这是机器代替不了的,需要代代相传。”
近年来,泉州尤其重视花灯传承人保护工作,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并设立泉州花灯传习所,由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领衔。从2010年至今,泉州市艺术馆每年开办3个花灯制作暑期免费培训班,一个班安排25人,授课对象为25岁以下青少年。目前,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有16人,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
规模化制作
如今的泉州花灯早已声名远播,跨出国门,漂洋过海传到世界各地。“今年,在台南、北京、福州等地有三场泉州灯展,台南的花灯刚运过去不久。”郭飞跃说,为了扩大泉州花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都出外开办泉州花灯主题展2至3次,“最远的到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足迹几乎遍布整个东南亚地区。”
随着国内外客户的慕名而来,订单越来越多,传统家庭作坊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泉州花灯时常供不应求。目前,泉州花灯制作大都是家庭作坊,只有3家是工厂化生产,其中2家是机械化生产,1家是手工制作,即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
“今年元宵节,各地纷纷订制花灯。公司接下了厦门、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花灯订单,每个地方派驻20至30个花灯艺人赶工制作。”泉州吴氏花灯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祖祥说,“除了省内的,还有台湾、广东、广西等省外订单,仅台湾地区,就有五六个。”
吴祖祥是莆田人,现年59岁,18岁时跟着哥哥来到泉州,学习花灯手艺,如今,他已是泉州花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最初,吴祖祥也是采用家庭作坊制作花灯,2003年,他独力创办公司,聘请技术工人,开始工厂化生产花灯。“公司现有厂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员工80个左右,其中有10多个专职美术设计工人,工厂化生产才能接下大单。”吴祖祥说。该公司已连续10年负责“两马(马祖和马尾)闹元宵”灯会的花灯制作。
不过,受制于季节性的市场需求,每年花灯的制作旺季只有3个月。“其余时间基本是亏损维持,要自己掏钱交房租,养专职技术工人。”吴祖祥说,“房租一年要50多万元,用工成本每人每月1万元左右。现在,公司想要扩大生产规模,急需厂房建筑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
(原标题:泉州花灯:在创新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