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欢迎光临 [云翼收藏网]
云翼收藏网
网站首页开户交易所行情邮票钱币收藏品收藏市场交易软件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手工艺作品反哺设计
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云翼收藏网 >> 收藏品 >> 其他藏品 >> 手工艺作品反哺设计

手工艺作品反哺设计

作者:佚名      其他藏品编辑:admin     

  刚刚落下帷幕的“设计上海”展览上,大批手工艺作品集体亮相成了最大亮点

  陈琳

  [ “手工艺的作品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记忆,一种情感的纽带。一件手工家具可以串起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回忆。” ]

  曾经需要现代设计拯救的手工艺,如今却扮演了“反哺者”的角色,正在源源不断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养料?这并非天方夜谭。

  在刚落下帷幕的“设计上海”展览上,大批手工艺作品集体亮相成了展览中的最大亮点。无论是首次登陆中国的《Wallpaper》手工展带来的多件设计师手工定制作品,还是老而弥坚的75岁定制家具设计师约翰·梅科皮斯(John Makepeace)纯手工镶嵌而成的斑马柜,抑或是1999年才成立的Scabetti工作室拿来的鱼群灯,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网友戏称自己的观后感为“斑马在吃草,鱼儿绕灯游”。显然,这些由手工打造的设计作品,直白折射出设计师脑海中天马行空般想象力,要比拘泥于流水线上大规模制造要求的普通设计有趣得多。

  其实,不止“设计上海”,近几年来在《Wallpaper》等设计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在巴黎和米兰家具展上,曾经式微的手工艺突然成为众多设计师趋之若鹜的元素。在某种程度上,手工艺似乎开始重新左右现代设计的走向。

  “设计师们被流水线束缚太久了,以至于他们中的很多人几乎忘了手的温度、时间沉淀对设计的重要性。”《Wallpaper》杂志主编托尼·钱伯斯(Tony Chambers)坦言,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让设计的数量由过剩走向泛滥,而模式化、程序化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却在逐渐抽干设计师们的灵感和激情。“那些从流水线走来的设计总有诸多相似之处,而真正能让我过目不忘的几乎都是饱含温度与情感的手工艺设计之作。”手工艺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逆转。

  设计已死?

  对现代流程化设计方式出言贬斥的,托尼·钱伯斯并非第一个。就在几年前,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达克(Philippe Starck)和荷兰设计师马瑟·旺达斯(Marcel Wanders),几乎同时打出了“设计已死”的旗号。这两名高产的设计师,都是业内“炙手可热”的明星人物,借助流水线的制造能力,他们的作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菲利普却坚持认为,为了迎合商业化的设计工作方式和生产方式,设计师的创造能力被极大抑制了。“从概念酝酿到产品完成,本该控制整个过程的设计师,面对强势的工业流水线,如今成了一枚螺丝钉。他只能狭隘地控制某一部分,甚至只是设计的某一部分,即使对材料、工艺知之甚少,也不妨碍他的工作。这样的设计师,无法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恐怕只能炮制无关生活痛痒的物品。”

  菲利普的批评在业内引起过强烈的共鸣。“已经没有新东西能被设计出来了。”马瑟在自己的网站上打出的标语,被外界视为对菲利普观点的应和。通常,为了将产品送上流水线进行量产,充满理想的设计师们不得不做出巨大的妥协和让步,对自己的作品“痛下杀手”,删去那些精美却不方便用机器迅速制造成型的细节。比如,德国设计师康斯坦丁·格里格(Konstantin Grcic),为了将Chair One送上Magis的流水线,花费三年对模型进行推敲和精简。结果,Magis工厂的流水线上每8分钟就能制造出一把Chair One座椅。但马瑟认为,这把行销世界的钢铁坐具对他来说太过“冰冷”。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可以将修改的过程称为‘完善’。但别忘了,机器都有固定的模式,你是在舍弃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削足适履,满足它的要求。别指望和它们进行什么心灵对话。”艺术家出身的马瑟,尝试创立手工限量版系列,来抵御流水线生产对自己设计理念和作品的“侵蚀”。外形简洁,但内部有着繁复的镂空构造的邦邦金椅(Bon Bon Gold Chair)、金结椅(Golden Knotted Chair),就是他用雕塑手法纯手工打造的。马瑟半开玩笑说:“我用了‘低科技’的方式对待高科技材料,对它们来说可能不公平。不过,我的个性和创意都通过双手传递给了这些材料。”

  就连喜欢当众展示制造某件产品机械设备的英国设计师汤姆·迪克森(Tom Dixon),现在也一改对手工艺的漠视态度。去年4月,他应邀前往中国内蒙古,在当地寻找代代相传的制作皮革用品的手艺。“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深。信息量太大,我得消化一下。大概两三年内,我会把这些手艺融入到我的设计之中。”说这番话的同时,汤姆已经悄悄把手机铃声换成了一曲他在现场翻录的蒙古民谣。

  “手工艺的作品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记忆,一种情感的纽带。一件手工家具可以串起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回忆。”“设计上海”展会设计总监、知名策展人罗斯·艾尔文(Ross Urwin)表示,他之所以在展览上引入大量手工艺设计,是因为他发现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重视手工艺的传承和纽带作用。“艺术感、经得起时间考验、为人度身定制,这些因素让手工艺产品更容易激起购买欲,而大量可复制的设计已经让一部分人感到腻味了。”

  事实上,早在两个世纪之前,英国设计大师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在参观伦敦世博会后,意识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在塑造人类生活美学方面的局限性。而承载了艺术和技术双重意义的手工艺,则被他视为保持生活美感的“救命稻草”。同时,莫里斯也坚信,凭借娴熟精湛的手艺,工匠们势必能为大众制造精美的日常生活器物。于是,一场轰轰烈烈、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新工艺美术运动就此展开。而现在,历史仿佛又回到了两百年前的原点。

  价格挑战极限

  “虽然现代大规模制造的设计比两百多年前美观了很多,精致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技术和艺术美感分离的现象依旧存在。”Scabetti工作室创始人之一的弗兰西斯·伯乐穆勒(Frances Bromley),因为厌恶流水线束缚自己的想象力而投身到手工艺设计中。在“设计上海”上展示的鱼群灯,就是他们花费数月打磨镀金材料的成果。整个鱼群仿佛围绕着灯光缓缓游动。再走近仔细看,每一条鱼的大小、朝向、纹路都不相同。“要做到逼真,我们要悉心制作打磨每一条鱼。用工业制造产品的设计师不会有这么大的耐心。”弗兰西斯说。

  “以手工艺方式设计作品的最大乐趣,在于你永远会自发自动去探索事物的极限。”每年8月份,《Wallpaper》都会出版一期手工艺设计特刊。去年,麦克·阿涅西斯塔(Michael Anastassiades)受邀参与《Wallpaper》的项目。他在石材工匠的帮助下,将切割大理石打磨制作成卷曲、透薄的薯片形状,在业界引起了小小轰动。“通过这个项目,我对大理石和它的加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麦克表示,之后,他会继续利用大理石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以手工艺挑战自己的设计极限,也包含了设计师对使用者的一番诚意。”

  但问题是,当手工艺成为“反哺”设计的利器,普通大众真的能接受设计师如此厚重的诚意吗?恐怕不能。比如,手工艺家具设计“行尊”梅科皮斯,其作品是博物馆、拍卖行以及私人收藏家家中的常客。比如,“设计上海”展览中还有一把醒目的蜈蚣(shongololo)凳,向上巧妙翻转的椅角和密集的腿凳,让这张凳子看上像极了因为惊慌失措正在奋力奔逃的蜈蚣。虽然设计本身妙趣横生,但设计师为这款全球限量仅8条的凳子,开出18万元天价还是让大部分参观者诚惶诚恐,甚至连上前坐一坐,体验一把都感到腿软。

  其实,“设计上海”不是特例。国内原创设计品牌“上下”,为了让四川精细的竹编工艺重返日常生活,请当地匠人为薄瓷茶器编织防烫层。细密的竹编固然为茶具披上了精美外衣。但由于师傅一个月只能编织一套茶具的防烫层,整套茶具的售价高达2万元。而以金粉作为装饰的限量版,价格则是8万元人民币。显然,这是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的。

  就在“设计上海”展览中,普通大众以脚投票,表达了他们对手工艺设计和工业化设计产品的态度。展览的后期正逢双休日,前来参观的都是普通观众。他们对以高价格、高姿态参与展览,仅在展位放少量样品的手工艺家具品牌,几乎都是走马观花,猎奇心理得到满足,略停顿一下就换下一个展位。反倒是另一些像Alessi工业化设计产品的展位前,时不时就有人群大排长龙。观众在这些展位上逗留的时间超过20分钟。罗斯表示,这种情况也很正常。手工艺的设计师都是为懂得欣赏的客户定制能够传世的器具。“就目前来看,对大众的生活需求而言,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设计,在产品的数量、品类的全面度,以及价格方面都占有极大的优势。”

  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就在两百年前,工艺美术运动发展的后期,莫里斯本人开始反思这条以手工艺将艺术、设计结合在一起的道路是否可行。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发现自己设计的那些家具与挂毯的价格之高,让彼时生活达到富足的广大中产阶级也根本无法承受。这已经远远背离了之前他发起这场设计革命的初衷。

  “不能与人分享,那便失去意义,莫里斯当时是这么认为的。但我却觉得,手工艺对设计的‘反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影响到一小部分人,最后才会向大众慢慢渗透。”罗斯认为,“价格虽然是手工艺与大众之间难以弥合的断层,但当两者接触的机会多了,说不定就有聪明的设计师通过繁复观察,从中发现新的机会,为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寻找一种更亲民的解决方案。”

  《Wallpaper》杂志主编托尼·钱伯斯

  “那些从流水线走来的设计总有诸多相似之处,而真正能让我过目不忘的几乎都是饱含温度与情感的手工艺设计之作。”

  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达克

  “从概念酝酿到产品完成,本该控制整个过程的设计师,面对强势的工业流水线,如今成了一枚螺丝钉。他只能狭隘地控制某一部分,甚至只是设计的某一部分。”

  荷兰设计师马瑟·旺达斯

  “机器都有固定的模式,别指望和它们进行什么心灵对话。”

  “设计上海”展会设计总监、知名策展人罗斯·艾尔文

  “手工艺对设计的‘反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影响到一小部分人,最后才会向大众慢慢渗透。”

关于我们 | 交易所开户入口  |   客户端下载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4 云翼收藏网(www.3219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