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艺术的历史发展,“经历东汉出现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盆栽形象的发端时期;唐代受山水画理影响,盆栽升华为盆景的形成时期;宋代形成树木盆景、山水盆景二类的发展时期;元代喜作‘些子景’的深化时期;明代将经验所得纷纷立著记载的理论萌发时期;清代盆景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大发展及形成流派时期,使中国盆景艺术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
历史悠久,特征鲜明,具有高雅美
扬州盆景几与中国盆景同步,是中国盆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扬派盆景”?所谓“扬派盆景”,是指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育,以盆栽形式集中再现自然风貌的一种传统美术形式。
扬派盆景历史悠久,特征鲜明,拥有多位国家级盆景大师,在国内外影响巨大,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于中国、乃至世界盆景界独树一帜。其技艺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它得益于扬州文化,又将自身融入于扬州文化之中,成为一门独特的高雅艺术。
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中,扬派盆景是其中融诗、书、画、技为一体的佼佼者。“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至今仍然是扬派盆景区别于中国其他各派盆景的最显著特征。既端庄大气,又工笔细描的扬派盆景,飘逸、清秀、古雅、写意,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深远的意境。
体现了作者的文艺素养和审美
扬派盆景是艺术与技术、技艺与文化的结合。创作扬派盆景需要创作者具有较深的文化艺术素养、精湛的剪扎养护技艺,还得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扬派盆景作品中寄托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记录了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扬派盆景博物馆现存一批古代遗存的扬派盆景,它们是活的文物,虽历经几百年的变迁,至今仍保持着当初生机盎然的形态,这同样离不开运用扬派盆景技艺进行养护管理和再创作,这在人类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清代扬州盆景的精致儒雅美
清代,扬州盆景的发展达到高峰。清人李斗著《扬州画舫录》,对扬州当时“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的盛景作了多处详细的描述。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有“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的记录。扬州盆景进入百姓家,并用于礼品或作为商品交换,应视为盆景艺术进入鼎盛期的显著标志。此时的扬州盆景,逐渐向袖珍型发展,并追求精致。在明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盆玩笺中写道:“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与此同时,也是为适应当时扬州争奇斗艳的社会风尚。
清代扬州盆景的迅猛发展主要因为:一是扬州文人墨客的介入,他们不仅喜爱扬州盆景,还自已动手制作盆景,又为盆景作下大量的诗词、书画,从而提升了扬州盆景的文化品位,丰富了其文化内蕴;二是以扬州盐商为代表的有闲阶层的介入,他们将扬州盆景引入府宅,长期雇用专职盆景工匠,精工细作,以显示自身格调高雅和用于“斗富”,客观上对扬州盆景在各个不同阶层的普及和促进盆景制作技艺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代扬州已出现家族式盆景制作坊,乾隆年间有万氏、林氏作坊,至道光、咸丰年间已发展成阳春花局、林家花园。扬州盆景的专业化和商业化运作,将盆景制作技艺推向极致,扬州盆景身价陡增,人们若能觅得一盆佳品则如获至宝矣。光绪年间,盆景艺人万阳春多次进宫为慈禧太后制作盆景,因其技艺高超而被赐予“红顶”,其妻也被封为“诰命夫人”。
与扬州园林、扬州画派紧密相连,具诗画的情趣美
扬派盆景与扬州园林一脉相承,有着许多共同的个性,都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具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扬州园林“自然、含蓄、清新、淡雅”的造园风格,对扬派盆景产生了直接影响。
扬派盆景与扬州画派的关系更加密切,两者相互借鉴,异曲同工。
以“扬州八怪” 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崇尚删繁削冗、标新立异,追求写意而不是写实,画树讲究 “枝无寸直”的艺术观与扬州盆景的艺术风格如出一辙。 扬州八怪的许多书画理论,为扬派盆景提供了美学借鉴。扬州八怪的许多诗文涉及到扬派盆景,还有许多画作直接以扬派盆景为描绘对象,如汪士慎的《六月十九日寒木山房杂咏六首》,黄慎的《梅桩盆景图轴》、《观梅图轴》、《春夜宴桃李园图轴》,李鱓的《松萱桂兰图》、《菊花》等,郑板桥题画《盆梅》更形象展示当时之梅花盆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