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如著斯条,若水斯冰。栖息于博山大地深处的矿土精魄,经过火的淬炼、水的涤荡、心的琢磨,幻化万千色彩,诞生一个光明澄澈飞云舞彩的琉璃世界。站在孝妇河畔,听脉脉水声,仿佛千年前炉火的跃动、工匠的呼吸,伴着历史的跫音,穿越前年风雨,还响在耳畔、闪在眼前。
早在盛唐开元,即有李亢“不问淄博出琉璃乎”之问,及至蒙元一朝,博山琉璃窑炉已天下皆知。明清时候,博山清帘悬挂在皇家的郊坛和家庙,应着苍天的色彩,早就无比的庄严。
迨至满清的建立,博山琉璃臻入佳境。清明历代皇帝对于琉璃都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创制官窑,遴选御匠。于是上行下效,满朝文武、达官贵人莫不以精美贵重的琉璃作为身份的象征加以炫耀。博山官窑,佳品迭出,购买收藏,趋之若鹜。光绪年间,博山内画鼻烟壶兴起,纤巧神奇的内画,匠心独具的优雅,让人叹为观止,清廷皇帝皆称佳品,遑论寻常黔首。
物换星移,盛极而衰。晚清以降,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手握轮子、竹笔的大师,再也保不住博山人世代坚守的琉璃,百年技艺几乎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之后,琉璃事业短暂喷薄又戛然而止,后在计划和市场的进退中俯仰,逡逡之间乍现百花齐开,盛世气象绽放流云离彩之中。历经千年老火烧淬,琉璃这门关于时间和耐心的学问终于没有被子孙忘记。千年琉璃,呈现古韵新妍。
但在一片喧闹沸腾之下,名将大师才等到炉行的春天就步入了人生的暮秋,成其技者寥寥数人,绝世精美的琉璃似有变得脉相凝重……
站在神炉庙下,望着东去的河水,逝者如斯,不禁要问,千年之前是谁站在同样的位置,面对炉火照应的河水,发出的是怎样的历史浩叹?
北京商报记者 马嘉会/文 人立琉璃艺术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