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众多地方志中,保存有扬州市各时期的老地图,本报连日关注“扬州老地图”,引发市民关注和共鸣。昨天,记者再次寻找,发现了一幅创作于咸丰年间的扬州邵伯镇地图。与其他地图不同的是,这是唯一一幅镇级地图,它还原了运河边这座古镇昔日的繁华。
现存清代唯一一幅扬州古镇地图
昨天,记者意外发现,在清朝扬州籍大臣董恂撰写的《甘棠小志》中,首次将扬州古镇邵伯镇地图绘出。这也是古代镇地图的标本。
据记者多方查证史料得知,清代末期,扬州大臣董恂在京做官,官居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四部尚书,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权大臣(相当于外交部长)。这位从扬州邵伯走出的大臣,出于对扬州家乡的深切喜爱和邵伯在历史上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咸丰五年,便决定为家乡扬州编纂邵伯镇志。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说道:“他抓紧公余时间,查阅大量史书方志,更重要的是实地访问搜集第一手资料。”据资料介绍,《甘棠小志》于咸丰五年(1855)七月动笔,九月中旬结束。
韦明铧说道,“古代邵伯不论在经济、运输还是政治上,都是非常重要的节点。”
这本完成于清朝末年的镇志书籍,结构谨严,史料详备,极富特色。“是扬州很难得的一本地方镇的小志,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曾有多处会馆,足见当年的繁华
《邵伯镇图》脉络清晰。地图最上方,从北向南,菜花港、奶奶庙港、城隍庙港、木排港等一一标注。往东看去,大码头、庙港口码头等码头也用方块图标标出。相隔一条大街处,史家巷、刘家巷、卜家巷、庙巷等以姓命名的条条街巷也都仔细罗列,标志详尽,全面展现了邵伯镇面貌。
在地图上方,城隍庙明显标出,“邵伯城隍庙是江都唯一一座城隍庙,也是全国唯一由镇设的城隍庙,可见邵伯当年的繁华。”韦明铧指出,“邵伯城隍庙位于邵伯镇北,明朝洪武三年建。原为搜盐所,明季所移于仪征,镇人捐资以遗址建庙祀城隍。在这幅咸丰年间的地图上,城隍庙标注明显,足以从地图上看出当年邵伯镇的地位。”
记者还发现,中州会馆、运河会馆等几座大会馆伫立图上,“这些会馆都是当年盐商云集的地点。不过,早已再难觅当年痕迹。”韦明铧分析,“这几处会馆的消失,在现在看来,尤为可惜,缺少了如今研究当年的重要资料。”
韦明铧表示,“从这张地图上,我们仍能看出小小的邵伯镇,四方商人云集的热闹场面,见证了扬州这一镇当年的经济繁华之景。”
铁牛大码头见证古人治理运河史
在地图中间部位,“铁牛”两个字尤为吸引人。据文史专家介绍,“这就是九牛二虎一鸡的典故。”
清朝康熙年间,淮河水灾,邵伯镇南更楼决堤,决口长达180米,水深13米多。“为了镇水,康熙四十年,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共设置了十二只动物,即‘九牛二虎一鸡’。”韦明铧介绍,“牛由铁铸造,虎为石头成分,但现在,这些‘神兽’,只剩下2头牛,一头在邵伯,一头在江都;还有一头虎,留在湾头。”韦明铧称,“邵伯铁牛便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头。”
据悉,邵伯铁牛长1.98米,高1.10米,腹空,横卧在厚约10厘米的联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重约2吨。“这幅地图上,‘铁牛’标注明显可见,其实邵伯的这头铁牛,童年朱自清就曾经由父亲抱着去看她、骑她、抚摸她,还给这位大文学家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韦明铧笑着说道。
邵伯镇因运河而生,水上运输异常繁忙,码头不仅多,而且各具功能。沿古镇中心向西,沿老街拾级而上,就能看到大运河线上远近闻名的货运码头——大码头。人们称它为“运河第一渡”,“水上城坊”。这座码头曾经是北通淮河、南通长江的重要码头,如今早已废弃,不再通航。“运河兴旺,邵伯繁荣,大码头曾经是运河线重要商埠之一,当年,也为扬州申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
邵伯驿曾是传递政府文书的要地
大码头北面,邵伯驿在地图上明显标注。“现在在邵伯镇,该处仍有遗址。”韦明铧介绍,古镇邵伯有一座独有的官码头,位于万寿宫南面,是接待往来官船的专用码头。
“邵伯驿就有船十六只,仅靠在官码头,马十四匹,由十四名马夫服侍,船夫一百七十名,铺陈七十副。”“该处见证邵伯曾经是古代封建王朝传递文书的重要驿站,因此可以看出,邵伯不仅仅是商业繁华,更是传递政府文书的重要地方。”韦明铧总结道,“当年的邵伯镇,是商业、运河和政治的多重重地。”
据史料记载,这本《甘棠小志》完成时,帝国主义列强已经强迫我国打开了国门,中国进入了近代史进程。
“一个古代高级知识分子,全面总结自己家乡的地形和地貌,包括河流、城市巷道等,并且还绘画出古镇地图。”韦明铧说,“这幅地图不仅仅体现当年邵伯镇的繁华,更足以体现编纂者的中国气节,这幅地图,更是古代镇地图的标本。”记者 薛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