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还须讲“科学”
最近,名人手稿风波不断:本应现身歌德拍卖的莫言小说《苍蝇·门牙》手稿被作家本人叫停;随后,贾平凹又公开发表声明称,同场拍卖的另一件拍品《西路上》手稿,并非其本人手迹。旋即该手稿被临时撤拍。
首次推出“名家书稿、手札专场”的歌德春拍无疑押中了热点,但却算错了答案:由于物权面临种种纠葛难以界定,名人手稿拍卖注定不是一条坦途。而这也给喜爱名人手稿收藏的藏友们提了一个醒,面对市场上接二连三的名人手稿风波,收藏名人手稿如今需要更谨慎、更科学的态度。
升值幅度令人咋舌
说到玉器、青铜器,徐州有精品,有极品,不会有太多异议。但说到名人手稿,可能许多人不会把徐州和顶级联系起来。
事实上,徐州不仅有顶级的名人手稿收藏品,还创下过名人手稿拍卖之最——中国文人手稿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便由徐州藏友张晖收藏的一件藏品创造。
这份共30页、长达9000字的评论文章《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署名茅盾,全部由毛笔写成,除纸质微微泛黄外,品相甚好,文稿后还附有当时刊发该文的《人民文学》的发稿签。
今年年初,在南京经典秋拍中国书画专场上,这份手稿拍出了1050万元的天价,一举打破由鲁迅手稿《古小说钩沉》残页在去年嘉德春拍创下的690万元的中国名人手稿拍卖最高纪录。
在张晖看来,名人手稿收藏近年来的升值幅度可以用惊人来形容,“疯狂的石头”什么的,若与它相比,也难称“疯狂”。以天价拍卖的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为例,这件藏品是15年前,张晖从朋友手中以38000元的价格买下的,而今的拍价已升至千万级,升值幅度以百倍计。
为何名人手稿收藏一直呈升温之势,张晖表示,名人手稿的收藏重在其历史文献意义。人们往往能从这些名人手迹的某个细节、记述的某个故事中,读懂一段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说,名人手稿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正因如此,文人手稿如今在拍场频频创下天价,其中“五四”时期的文人,如鲁迅、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哪怕是只言片语的便条,也成为了藏家追捧的佳品。“名人手稿最近风波不断,其实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文人手稿在拍场上的热度,这足以表明拍场、藏者、原作者或后人,已看到了文人手稿背后的巨大价值。若是不关注,也就不会有是非了。”
物权纠纷是焦点
从去夏钱钟书书札因杨绛的抗议最终撤拍,再到莫言、贾平凹手稿如今未能如愿上拍,矛盾的种种,统统指向同一方向——文人手稿的物权难以界定。
作为一位资深的名人手稿收藏者,张晖说,他的名人手稿收藏品大多是从朋友处购得的,也有一部分是由旧书摊或旧书店淘来的,收藏的渠道不存在任何瑕疵。但对手稿的创作者来说,享有物权看似也不存在争议,问题的关键出现于中间环节。
在文稿作者和出版社的来往中,手稿的交接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一些作家未成名之前的作品,极有可能最后进入废纸堆。一位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的资深编辑坦言:“如果对方明确要求退还手稿,那就寄回去。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大多进行一般处理,最后流落到何处就不知道了。”
莫言的《苍蝇·门牙》手稿便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莫言将该作品投稿给《解放军文艺》杂志社后,杂志社在搬家过程中把该作品手稿当作废纸处理,几经辗转才到了藏家手上。由于杂志社与莫言当初就文稿归属有明确约定,最终物权界定没有争议。但若是像大多数作者那样,没与出版社约定物权归属,可以想见,这又将是一笔“糊涂账”。
除了物权纠纷外,市场上层出不穷的造假也是影响名人手稿收藏的又一因素。受利益驱动,如今文人手稿造假泛滥,且手段高超,令人真假难辨。“有些人在印刷的原版上描摹,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区别不出真假。”张晖表示。
收藏渠道很重要
花精力、财力收藏来的名人手稿,最终却可能根本不属于自己,对于藏友们来说,这显然不“科学”。
如何在争议不断的名人手稿收藏中躲开暗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仪藏品,张晖表示,藏友需特别注意收藏的渠道,“最好是从作者本人那里收藏作品,其次可以到信誉高的拍卖上寻觅藏品。一般来说,从这两个渠道获得的藏品,一来可以保真,二来也可以保证物权不存在争议。如果收藏的渠道不合法,或是有瑕疵,以后出手很可能会遇到些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除此之外,名人手稿收藏还讲究“高精稀”,需收藏艺术水准高,学术内涵精深,存世数量少的精品。“名人手稿升值幅度惊人,但暗礁也多,要想玩得好,就得掌握规则。这样说来,收藏名人手稿也要讲点‘科学’。”张晖说。
◎本报记者 胡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