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又称连环画,曾经风靡一时,相信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前的人们一定还留有不少美好的记忆。那时,孩童们手捧小人书往往舍不得放下。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小人书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雷甸镇雷甸村村民孙卫强,这位鼎鼎大名的甲鱼养殖大户,却对小人书情有独钟,他已经收藏小人书1万多册。干活时随身带本小人书
孙卫强1954年出生,读了三年书,小学没毕业。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机的年代,看小人书是他唯一的业余爱好。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给的零花钱,孙卫强从来舍不得花,卖废铁、卖纸壳、卖牙膏皮,一分分地攒,只为买一本小人书。“一般一毛八分一本,买一套要一块多钱,哪有这么多钱,只能攒点钱买个一本。”回想起那些童年时光,他淡然一笑:“2分钱买一根糖水冰棍,为了看小人书,硬是把口水咽回去。”
孙卫强八九岁就下地干活了,每次出门前,他都会拿上一本小人书往裤袋里一塞。休息的时候,赶紧拿出来看几眼,乐在其中。
“第一本看的小人书应该是铁道游击队。”孙卫强还依稀记得。有时候,他还会和小伙伴们模仿小人书的人物,拿着纸叠的“手枪”和“大刀”,就开始“冲呀”、“缴枪不杀”地玩耍起来。小人书放满两个房间
童年看小人书的美好时光,一直深深地刻在孙卫强的脑海里。当年的小孙如今都成了老孙,可他那份痴迷劲丝毫未减。
孙卫强说,正式收藏小人书是从1992年开始的。那一年,同村有个村民造房子,拆房子的时候整理出20多本小人书。他知道后,赶紧上门,用100元全部买了下来。5元一本,这个价格,在当时,还是蛮贵的。可是,他觉得很值得。
后来,孙卫强有个萧山的朋友知道他有收藏小人书的爱好,哪里有卖小人书的消息就第一时间通知他。2005年,绍兴一家书店转制,仓库里有一大批小人书急需转手。孙卫强一听乐了,赶紧开着车赶往绍兴,这一次,他满载而归,共买回了2000多本。就这样,每年买一点,他的小人书越积越多。
每个收藏爱好者,都有“镇宅之宝”,孙卫强也不例外。在他的家里,两个房间都是专门用来放小人书的。以至于,他的妻子戴敏娟对他很有意见,好几次都想把他的书卖给收废品的。
前两年,有个单位搬家,留下了三个陈旧的保险柜,孙卫强觉得放放小人书蛮好的,就搬回了家里。打开与人差不高的保险柜,一套套小人书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开眼界。1971年出版印刷的《白毛女传》、1973年的《革命样板戏》、1983年的《宋史》、1984年的《岳飞传》……记者随手翻看一本《白毛女传》,发现里面是黑白两色调。尽管过了四十多年,可页面仍保存完好,都没有破损、污渍、折痕。
孙卫强笑笑说,这些都是他的心血,平时可不是轻易给人看的。多少钱也不想卖
当年,一毛多钱的小人书。现在,在收藏市场,身价早已翻了千倍。特别是一些成套的小人书,价格贵得可抵一辆十多万的小轿车。不过,无论那些小人书如何增值,都和他没有太大的关系。
前两年,有个河南老板跑来想买孙卫强的这些小人书,价格由孙卫强自己开。孙卫强想也没想,一口就回绝了。他说,他收藏不是为了升值,只为圆一个儿时的梦。如果有好的小人书,他还会去买回来继续收藏。这些东西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把这些东西聚集在一起,保护历史文化信息,这何尝不是为社会作贡献呢?
“借钱可以,借书免谈。”熟悉孙卫强的人都知道,老孙这个人平时蛮大方的,可是谁要去借或者买他的小人书,可不大容易。这么多年唯一的一次,就是忍痛割爱送了朋友一套《三国演义》。
现在生活富裕了,孙卫强不爱麻将、不爱打牌,空闲下来,他最大的乐趣还是躲在家里看小人书。“1万多册,我看了有60%了,够我看一辈子了。最近,我正看《聊斋》呢。”孙卫强美滋滋地说,小人书是很好的教材,内容永远纯真、健康、积极向上,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者: 记者 张哲萍 实习生 盛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