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明
源远流长的苏式砖雕,和闽南、徽派、京派砖雕并称中国砖雕四大流派,然而近代苏式砖雕日渐式微。
笔者去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苏卷》编写会议,在江苏卷的“工艺雕刻篇”中,唯独苏式砖雕不在其列。苏式砖雕真的已是穷途末路,不足挂齿了吗?
事实上,由于砖木结构的苏式建筑遭遇钢筋水泥现代建筑的冲击,在苏州工艺美术行业中,砖雕一直濒于绝境,砖雕艺人的地位也“日落西山”。即使在今天,在苏州找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工艺师不会超过10人,但砖雕的市场需求及行业前景则远远大于其他工艺门类。这种非常怪异的现象,就是苏式砖雕的客观现状。
面对苏式砖雕的这种尴尬现状,钱建春会聚了散落在民间的各路精英,重组了苏式砖雕队伍,开始了他对苏式砖雕的着迷和守望之路。
认识钱建春,是从认识钱建春的砖雕开始的。
钱建春,1971年出生于苏州藏书镇,父亲钱炳仁为雕刻圈内公认的大师傅,于石雕、木雕、砖雕无所不能,尤擅长砚台雕刻,曾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杯”一等奖。耳濡目染使钱建春从小就玩弄砚雕,读初二时,他制作的砚台在吴县(现吴中区)雕刻作品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毕业后便以砚雕作为自己的就业定向。但一次偶然的邂逅,改变了其职业的轨迹。
2000年,钱建春参与了苏州大石头巷吴宅修复工程,这是沈三白《浮生六记》中的“仓米巷”原址。他看到满目疮痍的老宅与小说描述的昌盛景象今非昔比,但其中的砖雕门楼却仍保留着往日的风华。这是钱建春真正意义上第一次零距离地触摸砖雕门楼,就是这次与砖雕门楼的邂逅,让他读懂了雕刻,更读懂了砖雕。并决定专攻古建,择“砖”而栖。
2005年,钱建春在吴中区率先成立了砖雕作坊——苏州古艺砖雕坊。2008年后,他的小作坊升华为“苏州钱氏砖雕有限公司”。从此,告别了最初的家族模式,逐步形成了苏州砖雕的规模企业,在华东一带享有声誉。
钱建春的砖雕作品有三大特点,其一“大”,就是气势恢宏。传统砖雕面积一般在0.5到10平方米之间,但近年来市场的需求改变了传统砖雕点缀作用的格局,一般现在的砖雕照壁要超300平方米以上,由1万多块单体砖雕组合而成,没有非凡的统筹能力是很难承建出现代砖雕恢宏巨作的。其二“深”,就是深雕。用于砖雕的载体(金砖)厚度只有10厘米,其传统雕刻深度在3到5厘米,但遇到超大作品时,必须要层次分明,在浅浮雕的基层中出现深雕(立雕),为此,钱建春发明了超深砖雕新工艺,深度可达28厘米。其三“彩”,就是色彩斑斓。他受秦汉画砖及苏式堆塑彩绘的启发,经十多年的反复试验,研究成功了其色牢度及色饱和度适应户外建筑运用的传统苏式彩绘砖雕。
从“大、深、彩”中,我们可见钱建春已经跨出了所谓的传统界限,在界外的很多创新实验中,他的作品都是打破传统基本做法的,这种打破可能是钱建春的有意为之,但在“砖雕模块”的实验中,恰恰证明了他的实验是在试图坚持和维护“传”与“承”原则,即在“全球背景下注释苏式砖雕”的特色与走向。
“砖雕模块”就是钱建春把传统砖雕融入了现代建筑的一次成功创新实验,他把“砖雕模块”介入传统门楼,在工艺、工序、效率及成本、环保等优先的前提下,似乎有失传统作法的规律,甚至是某种颠覆,但是,市场认可使得苏作砖雕适者生存,而实验的成果又为传统砖雕开拓了大发展的机遇。
2013年,钱建春捷报频传,2月木渎老街“古艺砖雕坊展示馆”开馆;4月批准为吴中区砖雕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月当选为首届“苏州市砖雕文化协会”会长;12月“砖雕模块”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新型砖雕发明专利。2014年,他借公司搬迁的契机将再绘蓝图,成立苏派砖雕艺术博物馆;设立苏州首家砖雕文化市场的交易中心;建立苏州市境内最大的砖雕规模企业。
(作者为苏州吴中区民间工艺家协会主席)